地方两会传递清晰信号
凸显全力拼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2023年,不仅是3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这一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2023年世界经济低迷,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多,自然灾害频发。围绕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有力有效贯彻落实,推动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切实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当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这份成色好、分量足的年度答卷,彰显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动能。随着近期各省地方两会的召开,各地202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已陆续出炉。截至1月24日,已有29个省份公布2023年经济成绩单,其中15个省份的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省份跨越新的万亿元门槛,广东GDP总量已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并成为率先突破13万亿元大关的省份。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业界看来,地方两会往往会传递出新一年全国经济发展的新信号。梳理每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都在不断变迁。在这背后,是时代在不断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各地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各地两会是观察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随着各省两会陆续召开,截至1月24日,已有29个省份公布2023年经济成绩单,其中15个省份的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海南分别以9.5%、9.2%的增速领先。2023年,广东、山东、四川、湖南等多个省份迈上“万亿”新台阶,江苏、山东、浙江等经济大省表现亮眼,扛起了增长的大旗。

与此同时,2024年发展目标出炉,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最高的是西藏,预期目标是增长8%左右。

围绕经济发展,多地均表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这是一个好的开局”

按惯例,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亮出了过去一年的发展成绩单。从目前已公布的省份来看,多地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经济大省广东2023年以13.57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一。广东也是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其经济总量已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

江苏省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位次依然稳定。过去的一年里,江苏经济运行“平开中高后稳”,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2.82万亿元,同比增长5.8%。

浙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2023年浙江GDP跃上8万亿元新台阶,达到82553亿元,GDP增长6%,超过了年初制定的5%以上目标。

四个直辖市中,2023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43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5.2%,超过了年初制定的4.5%以上目标。

2023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6737.30亿元,比上年增长4.3%,也超过了年初制定的4%左右目标,增速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

重庆GDP迈入3万亿元门槛,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1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1%,超过了年初制定的6%以上目标。

从东北三省看,辽宁地区生产总值30209.4亿元,GDP比上年增长5.3%,高于年初制定的5%以上目标,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吉林地区生产总值13531.19亿元,同比增长6.3%,也高于年初6%左右目标,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2023年大部分省份经济回升向好,显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清华大学ACCEPT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的稳步回升。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快速回升势头。各地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也取得积极成效,拉动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增长。此外,GDP增长还与政府政策的稳定性、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科技创新等有关,这些都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厉克奥博说。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各地如何制定未来发展目标、如何规划发展路径,备受关注。

从多省份公布的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和发展任务看,2024年普遍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含)以上,显示出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预期。

多地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与2023年持平。广东、福建、安徽、辽宁、广西、天津等地2024年GDP目标设定高于2023年。

“这是一个好的开局,预示着2024年各地全力拼经济的决心和信心。相信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主基调下,在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健的条件下,消费、投资有望进一步得到修复,2024年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强度会高于2023年,预计全年GDP增速为5%左右。”厉克奥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序幕已经拉开。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I

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信心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聚焦地方两会,“新质生产力”成高频词。

“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这让我们备受鼓舞,信心倍增。”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项兴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江汽集团将坚持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智能新能源技术研发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围绕“新技术、新制造、新服务、新生态”持续构建新质生产力。

不仅安徽,多地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的重点工作,其中不少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产业计划。

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北京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提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等7项目标任务,包括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在光电集成、芯粒技术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培育生物制造等医药健康产业新增长点……

重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重庆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河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做好“五个坚持”,第一条就是: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抢占未来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新质生产力也引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的关注和热议。

“北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市人大代表、北汽福田董事长常瑞表示。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项兴初说。

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殷俊从自身工作的角度阐述了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应用。其中以数据要素为主要载体的新型数字生产力,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必将有力推动产业基础的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是科技创新,并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翼’。”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一体”是科技创新;“两翼”的一翼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翼是未来产业。

结合自身多年打拼的经历,项兴初深有感触,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形成新质生产力重在科技创新,核心是要精准把握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趋势,集聚高端人才,提供资源支持保障和创新的政策环境,形成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I

扩内需、促消费重在提高居民收入

“听取了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备受鼓舞,让我们对北京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十分关注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北京经济运行数据,他在报告上密密麻麻地圈点出各类关键数据,尤其是北京文旅消费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2023年北京市场消费持续回暖,服务性消费、升级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在交通、文体娱乐等领域带动下增长14.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62.7亿元,增长4.8%。

消费的快速增长所呈现出的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一个个积极的经营主体。

赵民革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23年,首钢集团成功承办服贸会、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230余场活动,同比增加369%。吸引客流1200万人次,同比增加76%,其中服贸会、新年倒计时单日入园人数超过10万人,创单日最高纪录。

“接下来,我们将全力筹办首钢园新春游园会活动,构建科幻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化和烟火气息浓郁的融合消费场景,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首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我们对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赵民革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不只是北京,多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将扩内需、促消费摆在关键位置,有关促消费的专项行动方案纷纷亮相。

河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其中的第二条就是“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重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措并举稳投资促消费,充分激发需求潜力和活力”。

从上述报告释放的信号看,全力扩内需促消费正成为各省份的重头戏。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提振国内需求?

“要提振各地需求,首先是提高居民收入,这是激发有潜能消费的路径之一。”厉克奥博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大力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从根本上提升居民消费倾向和实际购买能力,打造一个强大的内需市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高居民收入主要来自生产性的劳动。

“首先是就业和创业,因为就业不仅是劳动者获得工资性收入的保障,也是家庭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稳就业增收入,就能够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收入增加了,才能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杨宜勇说。

数字经济扮演高质量发展新角色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认真聆听北京市市长殷勇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是其中提出将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令我备受鼓舞。”北京市政协委员、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曾顺福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在曾顺福看来,“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需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打造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9%,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超过年初制定的6.5%左右的目标,达到8.5%,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在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2024年11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中,其中第三项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更好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

不只是北京,“数字经济”在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提及。

重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数字化重庆建设,数字化变革、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新活力。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智改数转网联”。

2023年,江苏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4%左右。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新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12家、示范车间501个,全国首批300家5G工厂中江苏有97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江苏制造正加快实现“数智蝶变”。

安徽省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大力支持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转化应用。

河北省提出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

浙江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我们也正在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和应用场景的建设,建议政府更大范围鼓励企业参与新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过程,创造更大的价值。”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殷俊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

“纵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数字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头工作,甚至很多地方把它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作为数字经济专家,不久前欧阳日辉前去陕西调研,亲身感受到了陕西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所作出的一系列部署。

“这是一个大变化,说明政府对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是越来越强,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欧阳日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地方政府对数字经济的内涵理解得越来越深入,都在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地方政府发展数字经济,已经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必答题”。

近年来,各省份对辖区数字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评价,制定各自发展规划、促进条例、行动方案等。

“粗略统计,2019—2022年,各省份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密集出台数字经济政策,31省份都发布了‘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在国家政策导向下,2020年以来,浙江、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北京、山西等地都出台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欧阳日辉说。

各地结合辖区实际作出数字经济的立法安排,既在行政区域内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也为国家层面的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出台作出了有益探索。

厉克奥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数字经济是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工具。“这个工具并不是让每一个地方一定去如何主导产业的发展,而是更多地从思想意识上,能够比较早地去领会这个工具怎么能够更好地来帮助当地制定政策和发展经济,这是最重要的。”

欧阳日辉预测:“2024年有关部门在数字经济工作中,推动数字消费或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乘势壮大汽车产业集群

安徽省人大代表、长丰县县长李孝鸿认真聆听了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当他听到安徽2024年工作安排中强调了“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连用12字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述了他的内心感受:备受鼓舞,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新能源汽车是长丰县的主导产业,更是首位产业,截至目前,已有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多家新能源龙头企业落地长丰县。

之所以有那么多厂家选择入驻长丰县,李孝鸿认为是近年来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环境优化带来的竞争力。

江淮、蔚来、大众、长安等车企接连在合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已经形成。而长丰县2019年就被安徽省政府认定为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链企业达200余家。

“尤其是今年以来,我们聚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主线,突出比亚迪龙头引领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值超700亿元,整车产量近50万辆,省内新能源汽车首位度57%,跃居全国县域第一。”李孝鸿说。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大的带动作用,长丰县收益颇丰。李孝鸿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23年,长丰县地区生产总值近千亿元,增长15%左右,增速领跑长三角;规上工业总产值1630亿元,增长48%,总量、增速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增长51%,总量、增速全省第一;有10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安徽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量249.1万辆,同比增长48.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同比增长60.5%。

不只是安徽,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省份的主要支柱产业。重庆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升至全国第二,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

广东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其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遥遥领先。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一年,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小鹏汽车广州工厂等全面投产,肇庆小鹏智能智造研究院建成运营,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253万辆。

江苏和浙江这两个传统经济大省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崭露锋芒。

针对各省份布局新能源汽车,厉克奥博提醒地方政府谨慎大规模布局。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尽管去年我国汽车销量不错,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更是迅猛,但是由于厂家之间进行价格战,导致车企盈利承压。

“未来几年可能会有大量的新能源车企扛不下去,汽车行业很快会迅速整合,挑战非常大。新能源汽车已经从群雄逐鹿的时代,逐渐变成集中化的时代。”厉克奥博说。

乡村振兴留住农民家门口创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地方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关键。”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西平县宋集镇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人才向城镇集中,特别是北上广深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聚集了我国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由于大量劳动人口和人才外流,乡村的吸引力不再,发展也缺乏活力,“空巢化”“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

刘香莲对此深表忧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下一步在建设数字乡村过程中,更需要人才。建议接下来国家能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加快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三位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留住农民在家乡创业。”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针对2024年重点工作,各地铆足劲儿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山东提出“抓实抓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扎实推动‘齐鲁粮仓’建设”,“扎实推动乡村产业富民”,“以示范片区引领和美乡村提升”。

江苏提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加快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

河北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甘肃提出要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锚定农业强省目标,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经过几年努力和探索,各地乡村振兴取得了进展和成效。新征程上,为了取得乡村振兴实质性进展,让农民可感可及,此次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从‘加大推进力度’和‘更好解决农民最迫切问题’两方面对乡村全面振兴提出更新更高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

2024年乡村振兴如何推动?李国祥表示,我国要在巩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成功做法的同时,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培养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健全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党委书记、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邹华,在聆听了浙江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表述后,印象深刻。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

邹华所在的企业从事的是装配式绿色建筑,通俗地讲,也就是将工地变成工厂,像搭积木一样把一幢建筑搭建起来,既能快速进行施工,也能实现节能减排。

“我们企业从成立起,就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也正是得益于这些如同阳光、土壤、水分、肥料、空气一样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能够茁壮成长并迅速壮大。”邹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命线”,好环境成就好企业,增信心重在优环境。

近几年,浙江不断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政策。2021年底浙江省制定印发《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之后,2023年初,浙江省委提出“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工程,推动民营经济32条政策精准落地。

2023年年中,《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

从中央到地方政策频出,浙江省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省明显加速,营商环境大为改善。但是,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前,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尤其需要做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工作,让社会对企业家有更高的包容度和接纳度,让企业家安心过日子、放心做事业。”邹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

不仅浙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在各地召开的省级两会上,“优化营商环境”成为高频热词。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2024年要重点抓好的12个方面的工作之一。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对待市场主体的态度和服务水平作为第一营商环境,等高对接沪苏浙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缘何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热词?

“这反映出我国政府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认识和战略定位,也反映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杨宜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赖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升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经济的创新驱动,这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杨宜勇提醒:“各地改善营商环境,需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推进国际化,使营商环境普遍符合国际规则和标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2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