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工业力量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宇轩|北京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国内的工业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不仅在经贸活动中深化合作,更是通过项目合作、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与共建国家建立起深度的合作关系,将代表我国先进工业水平的技术装备输出到共建国家。

共建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低、资金和技术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等是过去十余年中一直困扰发展的短板问题。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过去十年间,我国优秀的工业企业依托先进的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和工程建设经验,在助力共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工业升级改造实力。

009.jpg

改造后的奇姆肯特炼油厂一角,重油催化裂化装置。

助力共建国家实现产业升级

“十年来,我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国内外同行、合作伙伴、东道国携手共进,在重大投资项目、油气贸易、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务实的合作,高标准建成了一批标志性项目和工程。”提及“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中石油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在与5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油气贸易中,中石油每年的贸易量超4亿吨,形成了1亿吨原油和12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进口能力。中石油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集勘探开发、管道运营、炼油化工、工程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以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的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工程为例。该厂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哈萨克斯坦的老牌炼油厂之一,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设备老旧,近年来逐渐显现出颓势,原油加工深度不够,油品质量降低。

作为中哈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项目,2014年2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有限公司承建,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至2018年,奇姆肯特炼油厂已完成一、二期工程投产,不仅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原油生产能力更是提升至每年600万吨,2020年轻油收率超过80%,汽油日产量净增2300多吨,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炼厂。

“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当月,哈萨克斯坦政府便宣布国内高品质燃料油实现自给自足,暂时停止燃料油进口,并计划向中亚其他国家出口。”中石油(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油公司总经理姜日元向记者介绍。2022年该厂优化运行方案,生产的汽油、柴油、燃料油产量分别占哈萨克斯坦市场总量的40%、35%和32%,航空煤油市场占有率达到60%,在当地油品保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35月成立的柳工中亚机械有限公司

柳工机械为哈萨克斯坦某大型煤矿施工提供支持

拓展海外市场,

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中老铁路、中缅油气管道铺设、菲律宾卡利瓦大坝、格鲁吉亚E60高速公路、巴基斯坦PKM项目、克罗地亚风电项目、克里米亚机场项目……这些‘一带一路’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都有我们的设备在保驾护航。”谈及“一带一路”十年来的成就,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的企业代表如数家珍,“这是中国制造在国际行业舞台上的有力证明。”

作为国内重型机械制造商的代表,近十年来柳工的海外经销渠道已基本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覆盖,在全球拥有30家海外子公司和机构、4家海外制造工厂、5家全球研发基地、300多家经销商,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柳工装载机等国内设备工厂依托位于印度、印尼等地的海外产业基地,也正在构建形成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产业带。在“全面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柳工的整机销量超过1.5万台,同比增长超30%,明显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谈到开拓海外市场的体会,柳工董事长曾光安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在国际合作中,公司从全局高度作出积极部署,一方面研究了不同国家市场的差异性,以适应当地法规和规则,实现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经营;另一方面做到战略先行,力求至少提前看到三年以后的布局。对于海外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更是做到提前预判,做好应对准备。

除了参建前述的中老铁路、中缅油气管道等项目之外,2022年8月,柳工机械泰国有限公司在泰国大城府落地,这是柳工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深度扎根的首家合资企业。此外,柳工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合作,建立了“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泰国分中心”以及“柳工—柳职院泰国国际工匠学院”。这些项目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培养更多当地的工程机械人才作出了贡献。

曾光安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企业积极展开内外部的合作关系,包括与国际知名供应商合作,以及与众多本地供应商和国内外代理商伙伴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强大、高效、团结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同时,综合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协同,统筹协调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对标国际标杆企业和瞄准国际市场。在奉行合作共赢的原则之上,不仅扩大了自身的全球影响力,还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支持。

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各国带来合作机遇

在产业合作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共建国家共同致力于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工程机械、资源能源、农业等传统行业领域,以及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核能与核技术、5G等新兴产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积极开展多方市场合作,促进各方资源交互、优势互补。

数据显示,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同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成为共建国家开展矿业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国家间农业领域经贸合作;中国企业与共建国家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的海外产业园超过70个,中马、中印尼“两国双园”及中白工业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中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稳步推进。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各国深化互联互通、培育增长新动能带来巨大合作机遇。他指出,为深入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向前发展,我国将继续深化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促进企业间合作平台互联互通。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20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