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数量已占世界第一,转化运用前景有待深掘
国常会通过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
专利密集型产业或将迎来爆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 | 北京报道

10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会议强调,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充分挖掘专利价值,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要从提升专利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更加注重从现实需求中凝练科研问题并进行攻关,建立健全有利于专利成果转化运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政策,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进一步优化市场服务、培育良好生态,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这对专利密集型产业无疑是大利好。

专利密集型产业占比有多大?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2023年6月编写的《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报告(2022)》(下称《监测报告》)给出了专利密集型产业的范围,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环保产业,以及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等七大类。

这七大类行业创造的价值也毋庸置疑。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告显示,2021 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 14.3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7.89% ,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2.44%,较上年提高 0.47 个百分点。

而在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中明确,到2025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将达13%。

按照《监测报告》中统计的2021年数据来看,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七大产业中,医药医疗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40.92%,增长最快;其后是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和环保产业,比上年分别增长 18.07%和 17.47%。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及绿色低碳等相关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就业与收入的拉动上,2021 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共 4870.64 万人,比上年增加194.08 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 6.52%。专利密集型产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 11.58 万元,比上年增长13.28%,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10.50 万元)高 10.25%。

与同期全球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比,2022年美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24%,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13%,欧盟分别为 17.4%和 11.0%,均明显高于我国水平。相比而言,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仍有充足成长空间,发展潜力大。

如何挤掉专利泡沫

长期从事战新产业发展投资的上海腾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唐军民直言,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实际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课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发展得并不晚。

我国知识产权数量提升迅速。深圳市崇德广业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贾振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组数据:中国专利申请量从2006年开始迄今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22年专利申请总量430多万件,比欧美日韩几大发达国家/地区之和还要多,不算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单以发明专利申请量计算,2022年发明专利申请量161.9万件,还是世界第一;而以发明专利有效量的口径计算,截至2022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21.2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超300万件的国家,还是世界第一。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贾振勇直言,作为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这么高的专利申请量与我国的实际科技创新水平不符。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虽然连续多年位居第一,但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除了在局部领域领先外,在很多领域与欧美日韩还存在不少的差距,两者之间就出现了明显的反差。

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方舟也直言,我国为了促进专利申请的数量,此前进行过激励,“为了职称评定而进行专利申报这些还算平常的,除此之外,例如监狱服刑人员申报专利有机会减刑,学生申报专利有利于升学。我们就见过不少小学生申报明显不符合自身知识水平的专利。在很多年前,国内还给专利申报补贴,当时有人靠申报专利赚钱。这些都使得专利申报数量大幅增加,但也留下不少隐患。”

方舟同时也坦言,我国第一部专利法案是1984年开始实施的,到明年才是专利法正式实施的第40周年,而欧美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至少是200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用40年的时间去赶超其他国家200年的发展不现实,加速发展的过程往往容易产生一些隐患。

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意识到了专利泡沫化的问题。贾振勇透露,近几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启了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的行动、高价值专利培育行动等多项措施,减缓了专利申请量的过快上涨,但真正导致专利泡沫化的底层问题并没有解决,专利申请量还是处于上涨通道中。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专利成果运用和转化情况并不佳,这就导致了不论是国家还是高校、企事业单位均积累了大量的专利资产,却发挥不了足够的经济价值,造成了社会巨大的沉没成本,同时也浪费了专利制度这一重要的创新促进机制和基础设施。

如何打通专利转化的堵点

“中新广州知识城”投产与建设期间,参与投资的唐军民就发现了知识产权转化这个巨大的需求,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大量的成果和专利没有得到有效转化,而外资企业落户中国的研发项目越来越多,制造业项目逐年减少,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不难看出中国要持续发展,需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所以我们要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

但知识产权转化中却再次遇到堵点。

这些堵点大致分为两种,贾振勇透露,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国有单位每年都会申请大量专利,是国家推动专利运用转化的重点目标,但实际的转化成效并不佳,原因在于这些单位专利申请的真正目的并非源于保护创新,而是绝大多数都为了职称评定、申请政府项目、申请国家课题等,从根本上就不具备运用转化的可能;而企业方面,有很多企业申请专利的目的并非为了商业目的,而是为了获取政府规定的资质,典型的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科创板上市的要求、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的要求等,在这些资质和条件中,明确有专利申请量的要求,这些偏离了专利本质的申请也难转化。

湖南五湖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斓亮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有些企业申请专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市场转化,而是为了获取政府的奖补资金,专利越多,申请奖补资金可能就越容易,奖补金额也可能会越大;有些大企业的科研团队,每年的考核指标之一就是专利数量,所以有不少专利只是新型实用专利,在产品上做一些小的修改就能获得新专利,对开拓市场并没有多少价值。

当然,真正迫切需要解决的应该是躺在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国有单位的大量专利转化难题。

一位从高校下海创业的科学家就坦言,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国有单位的科研成果容易陷入无法评估的困局中。“学校或科研院所很难评估这个专利到底值多少钱,评估少了会不会被以国有资产流失追责?很多时候只有通过后面的转化,获得了收益才能准确给出价值,而在转化的过程中使用人还会付出艰辛的劳动。如果一个评估价值为1000万的专利技术转化后,受让的企业因此获得了10个亿的效益,那么是否算作国有资产流失?”

这位科学家举例,假如一个在职的高校教授拿着科研院所的专利去创业,根据相关规定,个人占有一部分权益,科研院所也有一部分权益。“而科研院所的这部分权益往往就会成为堵点。”

“因为无法评估这部分到底值多少钱。我原来在大学里管人事的时候,学校允许停薪留职去创业,但大多数人不愿意去,所以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投下去,形成的大量专利躺在那里。”这位科学家因此建议, “对于高校、科研机构等国有单位的专利,是否可以让大家以一个统一较低的价格缴纳了专利使用费之后就可以使用,这样就可以在全社会共享,而不是让哪一家独享。” 例如,任何企业在支付1万块钱的专利使用费之后就可以使用,假如有100家企业买那就是100万的使用费。而平摊到每家企业的专利使用成本又很低,这将极大激发年轻人创业的积极性。

他认为,这样大量的躺在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就能在全社会复制,就会形成裂变。专利仅有一家企业在用,他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甚至没孵化完成就可能被埋没了。但如果这个专利被几十家或几百家企业同时转化,这种裂变的效应是很大的,将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解决了评估的堵点问题。“这是卖给全社会有需要的企业,而不是卖给某一家,不存在贱卖的担忧,这也就解决了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

“上海其实有类似的模式。”方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不少科研机构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是有一些服务平台的,通过该平台,有些专利可以众筹后开源共享,有些企业的技术需求可以集智研发。但方舟也表示,都是各家机构在自己的平台上内部进行推动,还没有全社会型的平台出现。

如何规避专利转化风险

即使在专利的开源问题解决后,方舟发现还要解决专利转化的人才问题。“专业操作专利转化的人才不够用。” 方舟提到,因为从事专利转化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对相关领域科学知识、法律法规、专利系统有很深的了解,国内还没有高校培养,他们协会要求从事专利转化工作,必须具有两张资格证,其中之一是专利代理师资格证,另一张是技术经纪人资格证,而这两项考试目前通过率还不是很高。

重庆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主任李晓林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业做技术转化的人才稀缺,大部分都是有转化需求的科研机构自己培养,不少企业因为科学技术转化需求不频繁,单独培养一个这方面的优质人才成本过高,所以很难在市面上获得这类人员。

唐军民同样建议,做知识产权转化要有方法,先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有了基础,才能真正扩大规模。

他还建议,专利转化再到产业化就是风险投资产业,有一定的规律性,政府要懂得这些规律,要按照风险投资的规律特点来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以及资金监管模式。还要由有职业操守、诚信和有经验的人来操作,“因为市场化的风险投资都是以公司上市作为投资退出的最理想目标,全行业都推崇和追逐变现退出,但是要大规模地发展这个产业,以市场化变现为目的的这种方式就容易造成弄虚作假。所以我们要改变这些行业的普遍弊端,形成自己的一套模式、做法和理论。”

贾振勇则认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起到了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避免政策和举措插手过多、介入太深,以免脱离了商业实际,背离专利制度的本质。一定程度上,这也造成了当前专利申请的泡沫化,使专利丧失了运用和转化的可能和基础,如果不让专利回归商业的本质,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利运用和转化的问题,反而造成很多乱象。为了获取市场竞争力或者经济价值的真实欲望,而积极地在商业经营、商业竞争中运用专利,这才是专利制度的根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利运用和转化。脱离商业根基来强调和提倡其他的非商业运用和转化都是不合适的,会把专利运用和转化进一步引向歧途。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9期)

2023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