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提速密织守护大国粮仓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谢玮丨云南报道

秋成五谷,共庆开镰。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保险则是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从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到甘蔗、橡胶等特色农产品;从暴雨洪灾,到病虫鼠害;从天气指数到森林碳汇……作为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成为守护大国粮仓、助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

1.jpg

“保险+期货”让胶农吃下“定心丸”

从昆明乘3小时城铁到达普洱市,再驾车行驶200多公里路,才能到达位于中缅边境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下称“孟连县”)的勐马镇。在这里,天然橡胶是支柱产业,也是当地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全县橡胶种植面积30.1万亩,2022年实现农业产值2.9亿元。”孟连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梅英介绍说。不过,橡胶、蔗糖等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容易对农户收入造成较大影响。

为帮助当地农户守好“钱袋子”,2017年开始,当地开始引入橡胶“保险+期货”项目,利用险种优势来减少价格波动对胶农的影响,提高橡胶产出收益。

“我去年以每亩10元的价格买了保险,后来每亩获赔了37元。”勐马镇勐啊村村民相安嫩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她承保了300亩橡胶田,2022年,橡胶价格跌破87元一公斤,自己和其他村民通过橡胶+期货保险产品获得了赔偿,极大地降低了损失。

风险保障是稳定生产的重要因素。

与其他粮食作物不同,橡胶树有自己的独特属性。中国人寿财险云南分公司农村业务部李昊城向记者介绍,橡胶从幼苗到开割需要经历8年的培育期,开割年限则为20~30年。割胶则需要大量人工,对工人手艺也有一定要求。因此,若橡胶价格过低,就会出现胶农“弃割”“停割”的现象。

有了橡胶“保险+期货”,胶农就吃下了“定心丸”。胶价涨了,可以卖胶赚钱;胶价跌了,还可以获得保险赔付。

李梅英坦言,在项目推进初期,还主要依靠政府、保险公司进行宣传推广。20192022年,农户开始逐步了解保险运行机制,比如当价格变化时能获得多少赔款。2022年以后,农户已经能够根据自身风险情况评估如何投保。

2.jpg

农产品“保险+期货”是化解农业系统性风险、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自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已经连续8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保险+期货’是运用金融工具来化解价格风险的一个探索。它将农民所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是农户和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与期货市场之间的传送带。合理地利用和发展期货业务,可以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作用。” 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农村业务部副总经理向世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

在向世平看来,橡胶“保险+期货”业务的开展,能够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防止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导致农户收入下降,稳定农民收入。橡胶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通过保护胶农的种植积极性,进而服务和支持国家战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

据了解,2016年,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率先试点“保险+期货”模式,连续多年深耕细作。仅在云南,国寿财险云南分公司就与19家期货公司进行了“保险+期货”业务合作,服务产品涉及天然橡胶、白糖、生猪饲料、生猪价格等项目,为超20万户次农户提供了30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5058.5万元。

截至2022年底,中国人寿“保险+期货”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为超3.65万户次农户提供了近70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约1.88亿元,受益户次2.86万户次。

3.jpg

特色农险护航地方优势产业

“保险+期货”仅是保险助力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

农业是弱质行业,抗风险能力低、风险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保障农民收益等方面,发挥着助农“保护伞”的关键作用。

为提高重要粮食作物保障水平,我国先后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开展大灾保险试点,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逐步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原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219.4亿元,同比增长25%,为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6万亿元。

作为保险行业“头雁”, 国寿财险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持续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收入)保险试点,其中2022年落地12个省份、298个县(区),累计承保面积4617万亩,承保农户461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障435亿元。

“扩面、增品、提标”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除了“大宗”主粮作物,国寿财险保险行业在各地的“小众”特色农业保险方面也持续发力。

在江西省宜黄县,针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杂交水稻制种,国寿财险就推出水稻制种综合气象指数保险。

4.jpg

宜黄县是江西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制种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和农户对制种相关的保险需求强烈,但水稻制种对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制定保险方案专业性极强。此前由于缺乏保险保障,当地制种产业逐渐萎缩,制种面积逐年缩小。

国寿财险江西省分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海英向记者介绍,2015年,该公司进入当地开展制种保险业务,经与当地农业部门、农户代表多轮沟通,反复调整、优化保险费率和方案,最终推出了水稻制种综合气象指数保险。

“将对制种过程影响最大的干热风、连阴雨等气象因素转换成指数,通过气象数据监测是否触发理赔阈值,对当年(当季)投保制种水稻进行赔付。” 黄海英说。

这种方式的理赔依据仅采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站点逐日数据,无需逐户定损,不会产生定损争议,凭借“主动理赔、即时赔付”,得到了当地农户的高度认可。2022年为江西1090户制种农户支付赔款1265.1万元,赔付面积超3.8万亩,促进当地制种面积翻了近一倍。

从“小病”到“大灾”,近年来,在江浙沪台风、河南特大暴雨、京津冀暴雨等自然灾害面前,农业保险均成为“兜底保障”,发挥了助力农户恢复再生产的重要作用。

今年7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河北省保定、邢台、邯郸等地市发生持续暴雨,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国寿财险河北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姜涛介绍,当时,正处于生长期的玉米受内涝水淹,造成大面积绝产、减产。保定涿州市桃园街道大马村受灾严重,向公司提出了索赔需求。

“当时该村投保的玉米全部被洪水损毁绝产,但当时洪水还未完全消退。” 姜涛说,公司启用卫星遥感技术,在确认玉米地损失面积后,通过理赔绿色通道迅速支付103万元赔款,解了当地百姓燃眉之急。

农业保险加速织密“保障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正在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

农村新业态的与时俱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提升,都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国寿财险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梁宝龙介绍,山东滨州博兴县水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誉为“中国南美白对虾之乡”,然而水产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养殖户风险保障需求强烈。近年来,该公司在开展南美白对虾传统养殖险外,还创新推出综合气象指数保险。承保4年来,累计为2270位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55亿元,支付赔款2709万元,不仅保障了养殖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提高了养殖信心。

农业保险的提质增效,离不开创新的驱动力。

围绕需求导向,加快险种创新。数据显示,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农险在售产品2300余款,全年开发500余款新产品,除了保险+期货产品、天气指数外,碳汇保险等创新品种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2023年,公司创新推出全国首单海洋生态植被救治保险(互花米草防治专用),并在福建宁德福鼎市试点落地,将为福鼎全市1万亩海域生态植被提供1000万元风险保障。全国首单“林业碳汇保险+”服务项目于810日落地福建龙岩,为龙岩市新罗区国有林场及九龙江源国有林场碳排放权交易价值提供891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

在其他“保险+”模式上,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例如,在北京市怀柔区,以“保险+信贷+电商+科技+智库”模式为“怀柔板栗”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天津市开展“保险+融资”“保险+气象”等多种形式的保险产品创新,通过“活体抵押+保险保障+银行授信”模式盘活生物资产,独家开发“菜单式”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稻田蟹气象指数保险等。在山西省,创新“保险+农担+信贷+期货”四位一体模式,为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金融保障,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项目及“亚洲金融协会”普惠金融实践案例。

产品创新离不开科技能力的支撑,卫星遥感、无人机、智慧农险等技术手段成为提升农险服务精准度的强力后盾。

针对种植农户,国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陆续建设集无人机管理、飞行、拍摄、分析于一体的“国寿i农飞”平台,全面加快公司农业保险科技的战略部署与深度应用;在养殖领域,引入生物AI识别技术,通过对牲畜面部信息采集,赋予身份标识,以此达到精准验标、精准比对;研发智能点数识别技术,对育肥猪存栏量实行精准识别。从家畜养殖到山间田园,从温室大棚到特色种植,“科技+”无处不在。

农民得实惠、产业有保障、机构可持续……伴随着先行者的持续深耕和创新探索,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广大农户的“定心丸”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器”。未来,相信有更多农险服务样本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涌现。

(文中图片均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谢玮拍摄)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