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文| 王桤伦    申烁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地缘政治、国际金融风险等外部环境冲击产生的“磁滞效应”,以及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所导致的产出损失与边界效应的增强,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同时,市场进入、退出壁垒,各地规则标准的差异、市场监管体系错位等现象,对我国重点民生领域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一定程度的障碍,不利于我国经济整体质量和潜力提升。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从战略高度明确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5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总体工作方案和近期举措。会议指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更好利用全球先进资源要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持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作支撑,通过金融“活水”持续浇灌实体经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金融新生态。

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持续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参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也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来看,第一,建立统一能源市场及统一生态环境市场,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机遇。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预测,到2060年我国新增“双碳”战略投资规模将超过139万亿元,意味着未来我国每年在“双碳”领域平均投资将至3.75万亿元以上。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转型目标,应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全面性、均衡性、可持续性发展。《意见》对于油气、电力、煤炭交易,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的规范,为商业银行服务绿色新领域,发展绿色融资、可持续融资相关的债权产品,构建ESG转型金融信贷工具和债券工具,以及建立更加健全的环境气候信息披露机制带来契机。

第二,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为商业银行新老基建投资及其他金融资产业务提供机遇。《意见》对于现代流通网络及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方物流发展、数字化建设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部署,有利于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放、债券投资等方式,支持老基建领域如铁路交通、线下物流网络、To G类型行业(如市政、公用事业等),新基建领域如信息基础设施(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智慧能源、金融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的建设带来契机。

第三,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带来机遇。2018年以来,我国数据资源年均增速超50%,国际数据公司(IDC)测算结果显示,到2025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预计将达48.6ZB(1ZB约等于1万亿GB),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年均1.5至1.8个百分点,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7.8%,预示着国内数据要素市场的不断壮大。

《意见》对于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部署,为商业银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升级,打造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数智化”转型,推进数据治理带来契机。

第四,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全面提升重点民生领域消费服务质量,为商业银行拓展养老金融等服务创造机遇。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催生巨大的养老金融需求。《意见》指出:“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围绕住房、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动形成公开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事项清单,完善纠纷协商处理办法。”为商业银行支持发展养老三支柱、开发创新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推动养老产业金融发展带来契机。

第五,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破除平台企业垄断,为商业银行支持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建设提供机遇。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预计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稳步推进。

《意见》指出:“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加强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通过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打通生产信息流动渠道,提升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有效克服了产业升级面临的诸多挑战,为商业银行助力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稳定发展带来契机。

第六,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为商业银行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机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至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

《意见》指出: “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这为商业银行落实好稳外贸政策,积极发展数字贸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同时营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带来契机。

从挑战来看,第一,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的同时,倒逼商业银行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机制、服务质效等软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此,商业银行需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及时调整内部政策掣肘,积极改革组织营销体系,强化各板块、条线、分行内部协同解决区域化经营与客户跨区域经营矛盾。

第二,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于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及行政壁垒提出要求,并聚焦重点民生领域的重点项目。这为商业银行界定地方保护与地方发展的边界,明确发展规划中定力与变力的关系,厘清聚焦核心业务和多元化发展关系带来挑战。为此,商业银行应多措并举,合理布局常规性业务与新赛道业务,落实好金融“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的举措。

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在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一,建议提升绿色金融供给水平,加快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惠及面,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倾斜,为融资业务与可持续金融制定统一ESG标准,深入推动环境气候投融资发展;要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积极创新环境权益类金融产品,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推进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开发和工具创新;要鼓励重点企业和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和环境相关风险的能力。

第二,建议用好大类资产配置工具,优化新老基建投资策略。聚焦新老基建等领域,运用包括并购、资本市场、权益投资在内的多类型工具,通过“股+债”“投行+商行”等模式,加强产品创新,强化未来金融生态圈建设;积极推广运用银行间市场创新产品及融资支持政策,拓展新老基建类实体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引导和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推动新老基建涉及行业加入公募REITs试点,不断延伸推进REITs的全面发展。

第三,建议依托统一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金融科技。依托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进一步将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嵌入业务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并改善客户体验,以数据资产作为主导,加强金融生态的优化,构建流量经营体系;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和数字货币方面的应用,不断提升金融安全防护能力,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先进有效、强弹性和高韧性的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引入数字化技术,不断优化升级支付结算服务机制,配合国家征信体系构建,进一步完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

第四,建议做好区域间协同联动,助力形成协同互补效应。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强区域间“总对总”“总对分”“分对分”等机构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发展,积极探寻零售板块、对公板块、金融市场板块协同新模式,支持落后区域加快深化产权、要素等市场化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通过组织机制建设、生态场景经营、数字工具赋能等方式落地行业专业化经营,积极挖掘区域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循环质量和水平。

第五,建议推进养老金融产品开发,积极拓展养老金融服务。可在个人养老金业务中利用资金账户开立先发优势,承担资金账户管理职能的同时,提供储蓄、代销、托管、咨询以及理财业务;银行理财应不断地发挥在利率、固收等投研及风控方面优势,适应养老金所需要的长期投资理念和适度灵活性要求,利用根植于商业银行庞大的客户基础和良好的品牌声誉,及成熟的传统线下服务网络,在销售渠道和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发挥优势;不断创新产品模式、健全风控机制和稳健投资运作,不断增强养老理财产品的业绩稳定性,不断减少和平滑净值波动,通过多样化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

第六,建议贯通产业需求,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提供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使采购、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供应链边界更加顺畅,发挥核心企业赋能、锚定物流增信等作用,破除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的短板、瓶颈和效率等问题;应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加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应加强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疏通多层级多方位全覆盖的链条合作,加强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坚持以资产信用为主、主体信用为辅的风险管理原则,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度和安全水平。

第七,建议发展跨境金融,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投放资金支持外贸企业抢抓订单和外资企业扩产增效,充分运用国际化网络优势,发挥外币配钞、跨境APP等线上服务优势,推进如跨境人民币、福费廷、信用证、国际保理等跨境金融业务的发展,满足进出口企业结算融资等各类跨境服务需求,助力优质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宽国际金融服务范围,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促进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优化联通。

第八,建议做好风险管控,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增强系统观念,提升风险预警处置能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健全覆盖全业务领域、涵盖境内外子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推行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对有潜在风险的客户做到早发现、早管控、早退出,确保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

(王桤伦任职中信银行资产负债部,申烁任职中信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6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