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琦
马鞍山市城区鸟瞰
提到马鞍山,不少人会想到马钢、诗仙李白、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赋予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为新时代马鞍山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指路领航。
3年来,马鞍山把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作为总遵循、总航向,确立了目标图、路线图、施工图,奋力打造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的长三角“白菜心”,取得阶段性成效。
转型发展 生态先行
对于马鞍山来说,没有生态优先,就没有“一马当先”。这既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实需要,更是打造“白菜心”的首要任务。
马鞍山是一座传统的工矿城市,历史上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过程,工业占经济总量的38.8%,其中重化占比70%。这里曾经环境问题非常突出,长江生态“红灯”频闪,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固废堆场等盘踞江边,长江岸线不仅环境脏乱差,居民更是“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
对此,马鞍山以薛家洼区域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长江东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工程,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推进长江西岸综合整治工程。2020年以来,累计完成1700多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打造了薛家洼生态公园、凹山地质公园、浮沙圩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名片,和县金固港口环境污染问题整改成功入选首批安徽省生态环境警示片正面典型案例。六汾河、八段沟、南塘水系等一大批历史遗留的、治理难度大的环境问题得到高标准整治。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9万亩、完成封山育林9.16万亩、退化林修复5.84万亩、森林抚育12.76万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50个。
如今的薛家洼,清澈的长江宛如缎带,近岸处绿意盎然,水面下鱼翔浅底。从昔日“脏乱差”到如今“美如画”,薛家洼生态园已成为市民游客网红打卡地,长江东岸实现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
生态环境治理,产业转型是根本。
马鞍山坚持绿色转型升级,穿“新”鞋,走“绿”道。截至目前,马钢已退出炼铁产能224万吨、炼钢产能269万吨,分别压减产能17%、18%。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设计产品21种、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各1家,省级绿色工厂21家。累计落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173个,总投资942亿元。
通过纵深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7+1”行动,马鞍山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要位居长三角城市前列。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被誉为长江中的“微笑天使”。它们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如今,长江江豚的“能见度”越来越高,一江碧水起着关键性作用。
2019年,马鞍山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对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禁渔禁捕,拆解各类渔船5651条,1.1万余名渔民退捕上岸。
在安徽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新改建雨、污水管网43.3公里。1393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全市10个国控断面水质和3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马鞍山先后获批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环境质量改善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跨山越水 携手共“融”
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打造活力足的“白菜心”,是马鞍山打出的一张“开放联动牌”。
2020—2022年,马鞍山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63个,20亿元以上项目123个,50亿元以上项目2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7个;来自长三角地区项目753个,占比59.6%。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项目272个,固投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0个,固投20亿元以上项目8个,固投50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引进项目中来自长三角项目54个,占比56.8%。蜂巢能源动力电池生产研发项目、泉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正奇20GW高效N型电池片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等一批百亿大项目落户。
近年来,马鞍山市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为主攻方向,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协同协作、生态联防联治、跨省政务服务通办等方面,全市域、全领域与沪苏浙同频共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增效。
一体化发展,交通先行。商合杭铁路含山段建成投运,长三角首个铁水联运工程——郑蒲港铁路通车运营;巢马城际铁路、宁马城际铁路全线进入快速施工阶段,扬马铁路(安徽段)可研报告获批,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宁马高速“四改八”、宁和高速加快建设;长江马鞍山段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和县“皖江港”、中心港区9号码头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马鞍山港成为长江下游第5个亿吨大港……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马鞍山落子如飞。
江宁—博望、慈湖高新区—江宁滨江开发区、和县—浦口、花山—江宁、当涂—高淳先后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宁马所有毗邻片区跨界一体化发展全覆盖。此外,挂牌成立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加快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建设,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6个、总投资548.6亿元;谋划实施城市客厅、科创平台等43个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2亿元;一体化供水、警务合作、跨界医联体、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等10个两地共建共享共治项目实体化运营。
马鞍山还积极推动中国宝武和马钢集团、浙江吉利和华菱星马战略重组,布局建设宝武马钢“1+8”产业基地、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基地。围绕上海、南京、合肥等市主导产业,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形成马鞍山经开区新能源及汽车、慈湖高新区通信通讯、郑浦港新区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引进宁波奥克斯、浙江天能等一批长三角重大项目。全市9个县区、开发园区与长三角重点园区签署17份合作协议,实现所有县区、开发园区与沪苏浙重点园区合作共建全覆盖。
一个个园区合作共建、一个个交通壁垒被打破、一项项民生服务被串联……一幅幅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马鞍山大地徐徐展开。
蜂巢能源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生产线
龙头带动 “智造”为基
马鞍山市以工业起家、靠制造业吃饭,工业的基因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当中,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强的“白菜心”,急需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近年来,马鞍山市大力推动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以制造业倍增“着力点”撬动高质量发展“满盘活”。
马钢将发展定位明确为“中国宝武优特长材专业化平台公司和优特钢精品基地”,加速从传统钢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实现发展动力、路径和方式的全方位转型升级新格局。为推动智能制造“存量”转型,马鞍山市积极推广马钢“智变”经验,聚力构建一流的智造生态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认定,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达规范级。
3年来,宝武马钢、中钢矿院先后获批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5家、居全省第四;其中国家级20家、居全省第三。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重点实验室7家,均居全省前列。截至2022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占比55%、居全省第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4.6%、居全省第一。
除了马钢这样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马鞍山还拥有华菱星马、山鹰、蒙牛、中钢天源、奥克斯等一批代表企业。马鞍山将持续发挥龙头企业资源优势和带动作用,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加速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企业和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更多在全省和全国有影响力的地标性企业和产业。
效果已经开始显现。3年来,马鞍山市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49户,净增317户。2023年1—7月,新增规上企业162户,净增128户。目前,马鞍山市已培育市专精特新企业257户,省专精特新企业218户,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0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户,重点“小巨人”企业8户。
同时,马鞍山以“1+3+N”产业集群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风口”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水平。
如今,马鞍山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已超9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7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6.1%;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无研发机构“两清零”综合完成比例81.9%,居全省第六,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
惟改革者胜,惟创新者强。从“制造”迈向“智造”,窥见的是马鞍山市“十四五”时期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脚步。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6期)
2023年第1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