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放弃股市的战略价值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而在下半年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随后,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8月15日,央行发布公告,调降1年期MLF中标利率15个基点,同时调降7天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8月27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公告,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与此同时,证监会作出承诺,暂时收紧IPO,并将信用交易保证金从100%降至80%。

8月28日,A股市场终于做出了积极的反馈,上证综合指数高开5%以上,交易量也较上一交易日出现巨大反差。但股市是否可以就此热络起来?投资者仍有分歧。毕竟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可持续的、真正健康而长期活跃的资本市场,而不是短暂爆发一下的资本市场。

近年来,《中国经济周刊》多次撰文,力证股市之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甚至是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并同时期盼“注册制改革”可为A股市场带来一轮“改革牛”,但现在看,这个过程仍需努力。

为什么?根本问题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股市历史积存的一些重要弊端并未随“注册制改革”而一并得以改革,比如在新股发行机制中,并未破除“新股上市瞬间,在新股发行价附近只有需求没有供给的问题”,但这却是造成A股市场不公,并导致A股市场行为畸形的根本问题;第二,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指出的中国金融市场“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也有待金融业界形成广泛共识。

所以,破解A股市场疲弱态势是个综合性问题,至少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建立科学的新股发行机制,有效破除“新股不败、三高当道”,引导并迫使一些上市公司改掉“不思主业圈钱套现,造假横行腐败丛生”的恶习;借鉴国际现代货币金融的实践,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央行应担负起历史责任,大力破解“金融短期化”趋势,也就是破解“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问题,并借此同时破解股权资本、债务杠杆、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等一系列的经济现实问题,扭转经济预期,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需要意识到,中央针对活跃资本市场下重手,足见中央对资本市场之于经济重要战略价值的重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6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