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给民营经济舒适的金融环境 ——警惕这种语境之下的经济误判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如果一位民营企业主天天都在为钱奔波,总在担心明天、后天或下周、下月贷款到期怎么办?这个企业会有扩大投资的动机?

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或是银行认为民营企业风险增加,而不愿为之提供信贷,但实际逻辑是:在金融短期化的过程中,实体经济与金融运行未能良性互动的后果。

银行没有长线资金来源,为防止自身出现流动性风险,必然不敢更多投放长期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得不到能够满足需求的长期贷款,最多能有些短期的、成本高昂的流动性资金贷款就不错了。

更需要看到的是,为什么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现在有一种需要警惕的言论倾向,主张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改革,甚至摆出“华盛顿共识”之下的一套说辞。但是,对于金融短期化这样的关键性跑偏却只字不提,并依此任由民间资本在金融短期化的过程中,投资、再投资动能受阻。

这样的言论,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我们要改革,但一定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之后,政府在市场准入、职能回归服务员角色等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实质性的改革,而且还在不断推进。当然,还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改革,优化财税、审批、环保、能源等营商环境,但为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营造更加舒适的金融环境,恐怕更是当务之急。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它们要把经济拉回正轨,必须依靠私人资本、私营企业的不断增强,怎么办?2008年之后的实践告诉我们,无非是供需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从需求侧看,采用“非同寻常”的货币政策,让企业长期浸泡在足够宽松的资本环境中,耐心等待它们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并踏上创新发展的道路;从供给侧看,为企业创造更低税务环境和创新激励,甚至不惜进行空前的市场保护行动等等。

强大的动员能力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每当遇到经济疲弱,在政策推动下,国有企业都会一马当先,托住经济增速。但在维护这样的制度优势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从内生动力的角度,对经济空间、弹性、韧性作出更全面的观察和判断?

各宏观经济部门应当勇于承担责任,尤其是金融部门,要把握好控制风险和逆周期调节的关系,更不能因为经济空间大、弹性足、韧性强,就让必要的宽松政策浅尝辄止,见好就收。而一定要站在强化内生性增长动力的角度上,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舒适的金融环境。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