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中国金融缺乏“系统观念”?——必须防止债券市场大幅波动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着力强调“系统观念”。比如,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时,党中央就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可见,中央已经把“系统观念”提升到何等高度。其重要原因,正是它关乎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高质量的金融更需要系统观念。

但我们亟需关注的现实问题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否依然处于割裂状态?今年11月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些表现似乎证明:中国金融存在资本与货币市场割裂的问题。比如2022年12月29日,货币市场代表性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已经低至空前的0.441%,但交易所国债逆回购隔夜利率(午盘收盘)居然高达5.49%,其间500个基点的利差。

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割裂的状态下,货币市场利率无法顺利传导到资本市场,这恐怕不只是个传导问题,而按照当下的市场规律,交易所国债逆回购利率乃是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基准,交易所国债逆回购利率的大幅上涨,就可能导致债券市场价格波动。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交易所债券市场规模19万亿元,这些债务未必是老百姓直接持有,但大量证券投资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间均以债券作为主要投资标的,其中仅纯债基金存量就有3580只,总规模为8.7万亿元以上。所以,债券市场波动关乎千家万户老百姓的财产安全。实际上,今年11月之后,中国交易所债券市场已经发生两次较为严重的波动,并导致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净值随之波动,进而导致老百姓大量赎回,并加剧债券市场波动。

相比之下,银行间债市波动就不是特别严重。为什么同样是中国的债务市场,表现却大不相同?关键就是银行间和交易所两大债市所依据的利率基准不一,银行间债市的利率基准是shibor,而交易所债市的利率基准是国债逆回购,尤其是在现实条件下,中央银行只顾及shibor和银行间债券市场,而关照不到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国债逆回购市场。加之两大债券市场参与者差异,不能相互融通,以致银行同业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基本处于割裂状态。

理论上说,所谓货币政策传导关键就是:短期向长期的传导,实际就是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的传导。如果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割裂的,那该如何“疏通传导”?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割裂不利于人民财产安全。所以强烈建议: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强化中国金融的整体性、系统性,构建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机制。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