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描绘“一江一河”新画卷,“半马苏河”令人期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上海报道

“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提出了‘人民之江’的发展目标,推动生产岸线向综合服务岸线转变,苏州河也从单一的水质治理逐步向营造高品质生活岸线转变。”在10月24日举行的世界城市日中外媒体集中采访——“一江一河”建设发布会上,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一级巡视员朱剑豪这样说道。

苏州河是吴淞江上海段的俗称,是上海城市文明尤其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见证了上海发展的历史。如果说与大海相连的黄浦江是上海开放包容的象征,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国际性文化,那么蜿蜒流淌在中心城区的苏州河,则是上海城市多元融合的象征。

9月中旬,苏州河营造高品质生活岸线的进程迎来新节点。全长约17公里的苏州河水上航线正式开通试运行,等待试运营压力测试结束之后,市民游客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始发码头定制行程及配套服务。

十多年前,苏州河也曾短暂地开出过水上旅游航线,但因当时沿线各区资源难以打通,可停靠码头仅限于普陀区内,航线最终因客流偏少、苏州河清淤等原因搁浅。

从黑臭河道到旅游水上航线,这是上海苏州河30年治理的成果,亦是上海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

图片1

(苏州河中远两湾城段)

全长17公里,直达时长2小时

码头是水上航线的基础设施,也是游船停靠上下客的港湾。

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珞此前出席2022苏州河论坛并发表演讲时介绍说,这次重启的苏州河水上旅游项目由久事集团与沿岸的黄浦、静安、虹口、长宁和普陀五个区共同携手打造,年内规划建设8个码头,目前已经建成的4个码头和12艘新能源游船已经交付使用。

据悉,苏州河水上首期航线全长约17公里,直达时长约2小时。

“码头全部建成完成通航后,将开放东西两个环线、长短两种航班、大小两种船型的航线产品。东环线经外滩源、四行仓库、昌化路,西环线经长风公园码头、昌化路码头。有航程1个小时左右的深度游,也有15分钟左右从四行仓库到外滩源的精华游。我们有两种船型,苏州河的桥比较多,敞篷船在现在的季节非常舒适;还有一种单层游船,能让游客充分感受最‘上海’的黄浦段、国际范的静安段、时尚风的长宁段、海派味的虹口段以及烟火气的普陀段,充分展现苏州河两岸美好的生活长卷。”董珞介绍。

苏州河中心城区河段文旅价值较高。从去年11月开始,上海市文化旅游局组织专家团队,会同市相关部门、相关区和单位徒步调研、实地排摸,对苏州河中心城区河段进深1公里、27平方公里区域文旅资源普查评估。经过评估,该河段具有较高文旅价值的资源达205个。

 “半马苏河”令人期待

8个码头有5个点位在普陀区。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出席2022年苏州河论坛时透露,苏州河普陀段的21公里正好是半程马拉松的距离,而这段路程又能很好地体现宜居、健康、活力等特质。

打造“半马苏河”对上海来说是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一批标志性活动已在紧密筹备中,着力让苏州河“南岸走起来、北岸跑起来、中间划起来”。未来,沿着苏州河,人们不仅可以一路跑,还可以打卡文旅景点,比如在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看一场展览,带孩子们在少儿图书馆读一本好书,在网红地标“天安千树”喝一杯咖啡,让时间慢下来。

不过,目前普陀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水岸特色空间优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上述论坛期间发布的课题报告显示,“半马苏河”区域是上海城区联通内外的水陆交通要道,但目前与长三角地区之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抓手还不多,对创新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承载力、集聚力偏弱。相比于虹桥商务区融合交通枢纽、会展品牌、商务辐射、总部经济等多种功能,普陀区国际化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品质载体空间都还不足,支持创新创业、吸引集聚民营经济总部的政策营商环境有待加强改善,交通区位优势、水岸特色空间优势有待转化为联动长三角的发展优势。

浦江游览转化率不到2%

滨水区(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是全球各大城市发展的黄金区域,也是城市彰显品牌效应的重要空间载体。从国内外经验来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滨水区域开发主要围绕品质提升、功能导入、品牌运营、联动发展等方面,实现城市转型和功能提升。

比如,百老汇艺术区位于纽约曼哈顿,是拥有世界级声誉与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殿堂”。在伴随百老汇发展崛起的纽约硅巷中,集聚着一大批作为百老汇合作伙伴的文化科技企业,其中有舞台效果科技领域的领头企业PRG以及在舞台媒体科技领域极具影响力的World Stage公司等。百老汇借助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吸引华尔街金融精英为之买单,同时培养他们的百老汇情结,吸引足够多的“天使投资人”向新作品投资,进而培植起了百老汇文化产业的资本土壤。

阿姆斯特丹运河沿线形成的特色船屋得到了保护,其中一部分船屋保留了原有居住功能,一些旧船屋则由“住宅”改变为小型博物馆、酒吧、画室或特色民宿,进而成为阿姆斯特丹独有的城市文化符号。

又如,伦敦南岸利用涂鸦作品、充满创意“会唱歌”的墙、带有音乐播放器的公共座椅等点缀河堤步道与码头。文创展示与形形色色的街头表演艺人共同塑造出文艺范儿,吸引无数喜好艺术的市民和游客……

董珞回忆说,2018年,他分管浦江游览项目,当时请了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做了全球一线城市滨水项目的产品比较,以此来发现差距及赶超路径。

“纽约的哈德逊河,一年的水上观光游客大概在600万人次,水上旅游的转化率大概在10%(转化率指水上游客占整个城市游客的比重);以文化驱动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巴黎塞纳河,游客大概800万,转化率约17%;还有以政府政策驱动为主要发展模式的伦敦泰晤士河,每年游客数大概在780万,转化率约16%。”这是当年调研报告中给出的数据。

“反观上海的滨水项目、发展较为成熟的浦江游览,2019年,浦江游览年人次是500万,创了整个浦江游览40年的新高,而转化率不到2%。”

“如果上海在疫情后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年均游客大概在3.6个亿,按3个亿算,如果转化率能够达到10%,就是3000万。如果浦江游览占2000万,苏州河就是1000万,‘半马苏河’就是500万,人均消费100元就是5亿元的消费规模,它今后的集聚效应、带动效应和辐射效应相当可观。”董珞分析说。

为此,董珞建议,上海可以参考巴黎政府于2015年提出的重新开发塞纳河计划,对沿岸10多处闲置地块进行优化和提升,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环境;也可以参照大阪夜间公园以及泰国的水上集市等项目,增强游览项目的可游性和可看性,提升体验度。

在上述论坛期间发布的课题报告介绍,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现代城市相对稀缺的滨水区域天然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半马苏河”基本实现水岸联通,沿岸拥有多个商业设施、公共活动场馆、文化景点、网红打卡点等,具备吸引游憩人群的良好条件。更进一步,可通过打造“半马苏河”用水吸引人流,在普陀腹地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将自然人活动转化为法人活动,把人流的集聚,进一步转化为大量企业、大量法人活动的集聚,让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人群愿意在普陀创新创业。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