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声音:为世界发展汇聚更多前行力量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吕江涛

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地缘政治错综复杂,全球经济脆弱复苏,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2022年,世界经济既面临着很多传统的风险,也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的召开恰逢其时,既要探寻弥合分歧的良方,也为可持续发展描绘新的全球治理蓝图。

从共享健康福祉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碳中和实现路径到元宇宙前瞻性治理……来自各国的政要、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为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探寻解局之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富有智慧的中国方案、勇于创新的中国行动,再次向全球发出了强音。

44

弥合“免疫鸿沟”

4月20日至22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的主题是“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仍是各方关注焦点。

“去年我们在博鳌主要谈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新冠病毒依旧与我们同在。”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道出了全世界当下面临的共同困扰。

多位与会专家都指出,疫苗是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上海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通过视频方式出席“科学为盾,战胜疫情”主题分论坛时透露出一组数据:此轮疫情在上海的25个死亡病例中,75岁以上的占近九成,几乎每一个病例都有基础疾病,同时重症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病人,几乎都没有打过疫苗。因此他强调:“加强对脆弱人群疫苗接种,是未来走出疫情非常重要且关键的科学手段。”

遗憾的是,虽然全球新冠疫苗产量有所增加,但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率差距悬殊,全球“免疫鸿沟”仍然显著存在。

数据显示,在一些发达国家,加强针接种率已达85%,甚至将开始接种第二针加强针,但还有近20个国家疫苗接种率不到10%。

“目前,全球范围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接种第一针疫苗,其中84%的非洲人口没有接受任何的疫苗注射。同时,发达国家已经有超过80%的人接受了疫苗注射。”世卫组织全球卫生筹资大使、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表示,从全球范围看,南半球国家和北半球国家差距很大。在北半球发达国家,人们进行疫苗测试的次数是南半球贫穷国家的8倍以上。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阿斯利康董事长约翰森在发言时也表示,疫苗的生产量已经超过需求,但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依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解决的问题。

如何确保疫苗的可及性和平等性?约翰森认为,中国是弥合全球“免疫鸿沟”的重要力量,为缩小全球疫苗分配的不平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生产层面,阿斯利康部分疫苗原材料就在中国生产。

“中国从多方面引领国际抗疫合作,为全球抗疫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邓波清说,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最早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并且强调新冠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邓波清还表示,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后,中国先后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疫苗;中国相继向20个国家转让技术,合作生产疫苗,在海外已形成了10亿剂的疫苗生产能力;中国还将提供30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行动”赢得博鳌与会嘉宾盛赞。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全球政策与倡导总裁加吉·戈什指出,得益于不断的创新和生产能力,以及持续增长的全球合作承诺,中国已经成为弥合“免疫鸿沟”的重要力量。

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也表示,中国正在尽最大努力,不仅仅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民,也为世界作出贡献。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疫情冲击之下,全球经济脆弱乏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最新一期预测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较1月份预测值下调0.8个百分点。

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复苏”二字已成全球期望,而要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开放合作必不可少,中国经济的韧劲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改革创新发展的动能澎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坚定,中国经济仍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论坛上表示,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国必须采取果断行动。她呼吁,要改进二十国集团债务处理共同框架。其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避免经济出现下滑并实现今年各项目标,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成为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以及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表示。

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2年度报告》指出,面对全球疫情冲击,中国和东盟仍是亚太地区货物贸易两大中心,中国起到了维护区域贸易稳定的重要作用。

在论坛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提振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信心,关键要各方同心携手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合作共赢迈出新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关于 “逆全球化”阶段的讨论也愈加频繁。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强调,全球化会受影响,但是全球化不会消失,反全球化发展不符合人性,各国应该比拼谁更开放。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特聘院士马凯表示,美国倡导一个“印太经济框架”,所包含的国家中没有中国;而东盟提出的经济框架,包含中国和所有人。“在疫情和逆全球化的风险之中,中国和东盟正成为阻止分离最重要的两个力量。目前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还可以将日本、韩国、新西兰都纳入其中,也可以将印度甚至美国都团结到一个方向。” 马凯说。

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表示,东南亚国家期待中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广阔市场机会,特别是在推动RCEP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更广泛合作,进一步释放这一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的红利,推动亚洲团结合作、共同繁荣。

46 2022年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举行“实现碳中和:政府在行动 ”分论坛。

2022年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举行“实现碳中和:政府在行动 ”分论坛。

锚定创新绿色发展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碳中和”热度不减。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绿色转型亚洲在行动》报告指出,绿色转型的三个驱动因素主要是绿色融资、绿色技术以及亚洲企业应对气候问题的行动。报告还提到,“碳中和”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突破。展望未来,太阳能光伏、风能、绿氢、生物燃料、节能建筑技术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将有力地推动能源转型。

报告数据显示,净零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接受的目标。根据NetZero Tracker的数据,净零排放目标现已覆盖全球88%的温室气体排放、90%的经济体量和85%的人口。截至2021年底,47个亚洲国家中已有25个作出了“碳中和”承诺。亚洲最大的7个经济体中,日本和韩国已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目标定为2050年,土耳其为2053年,中国、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为2060年,印度为2070年。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中国的动作。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讨论变得更加稳妥务实,产业发展、政策工具、金融支持、技术创新围绕“碳中和”这一宏大的目标,各方角色逐渐明晰。

首先是在“碳中和”框架下的能源转型,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将“双碳”目标视为一个“非常美好”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积极而稳妥,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也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也指出,能源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能源发展的背后是多年以来火电、水电能力的建设所提供的强大支撑。传统能源一方面要能够提供足够的电量,另一方面也要支撑新能源,为其兜底。减碳的同时,民众要生活,经济要发展,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把这部分化石能源减下来似乎不能操之过急。

同样在调整的是金融对高碳项目转型的支撑,转型融资是棕色项目绿色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绿色金融主要是支持纯绿或者是接近纯绿的项目,而转型之中的高碳项目也需要资金的支持。

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政策工具,业内对碳市场的期许是,在促进国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充当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认为,作为一种激励机制,碳市场要激励企业更多地做出减碳行为,通过市场分配起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作用,会提供一个优化的价格,也可以说是优化的激励机制。随着市场从小到大,激励机制也应逐步提高。同时还应从现货走向远期市场,其中包括期货、期权的交易。人们要知道的不光是当期的价格,对于中长期来讲,更重要的是引导投资。 

凝聚数字化共识

数字经济、元宇宙……这些前沿话题,在论坛上也频频被参会嘉宾提及。

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订餐等需求激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相结合,迸发新活力。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交付为特征的数字贸易,日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20年,世界63%的服务贸易通过数字手段交付。世界贸易组织预计,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全球贸易量每年增长1.8至2个百分点。

“数字贸易将对疫情后的经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新西兰贸易和出口增长部长达米恩·奥康纳表示,数字化能克服距离和规模的挑战,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大的市场上竞争,减少贸易成本。

在数字电商领域,覆盖订单、营销、跨境物流等环节的一整套数字化服务贸易体系正在形成。与会专家认为,以跨境电商为代表,贸易的数字化转型将给贸易及产业带来深远影响。

《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2年度报告》指出,在疫情肆虐的第一年,跨境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的优势展露无遗。

身处数字化时代,经济与社会或将面临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而元宇宙作为互联网的又一风口,自然被赋予更多的想象。

元宇宙离我们有多远?分论坛上抛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一阵热烈讨论。

“我的观点很明确,元宇宙会在三年内爆发。”小i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说,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有两大关键指标:智能手机单年全球出货量超过1亿台,以及智能手机价格降至千元以内。这就保证了中国老百姓都能用上智能手机,手机APP及内容也会大量涌现。以此类推,元宇宙的主要终端VR和AR去年出货量已接近2000万台,今年预计将达到5000万台,到2023年就将达到1亿台。所以,元宇宙离我们并不会太远,而是会很快发生。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杜兰在发言中表示,我们能看到元宇宙中的一些场景的确是有短期机会的,例如疫情可能会催熟元宇宙的远程办公场景,远程教育场景,游戏、社交也将是元宇宙率先落地的场景。“但与此同时,元宇宙也会成为创业者的盛宴、巨头的故事素材、资本和币圈的狂欢,会产生大量的泡沫。”杜兰说。

英伟达全球副总裁、亚太区专业可视化计算总经理沈威也持相近的观点。与此同时,他十分认可元宇宙的未来前景,“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拟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将塑造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全新互动方式,蕴含着社交、生活、游戏办公等场景变革的巨大机遇。”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8期)


2022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