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A股别急,长期资金在路上——央行的问题不只是“降准”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4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针对当前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措施,引导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等。其中的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这实际是通过减低拨备释放长期流动性;同时再次提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还有就是: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这些措施实际都突出了一个重要手段:释放长期资金。4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发表文章提出了“为战胜疫情,建议央行释放长期资金”,并解释了理由。实际上,中国经济对长期资金的期待由来已久,股票市场更是求之若渴。但是,中国金融却随着货币乘数的不断提高而不断走向短期化。我们一直认为,这样的趋势,与中国以实体经济为本的经济特质,以及中国经济未来需要高质量创新的要求,背道而驰。

所以,中国不是需要几次“降准”的问题,也不是释放一点MLF的问题,而是应当从根本上扭转金融短期化,从思想上树立新的金融观念,从行动上为构建“长期金融为主,短期金融为辅;资本金融为主,货币金融为辅;股权金融为主,债务金融为辅”的金融结构做出不懈的努力。

我们多次论述: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所提出的政策方法,几乎必然导致金融短期化,导致金融背离实体经济需求,同时激励金融投机套利——脱实向虚。不仅如此,金融短期化还将导致长期的、隐形的“资本金融萎缩”,这不仅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构成压制,同时还可能在短期债务增加的过程中,导致中国债务杠杆越来越高,带来金融风险。

怎么办?很长时间来,我们一直坚持希望中国央行进行“收短放长”的货币操作,并基于“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通过“提高基础货币供给,减低货币乘数倍数”调整M2结构,并以此实现中国金融长期化、资本化。说起来一句话,但做起来却会障碍重重,而最大的障碍可能莫过于认识的转变。因为,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中国金融管理者重新审视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转而考虑更加现代的货币理论。

往积极的方向看,现在,央行每次降准都要在公告中特意强调“释放长期资金”,而整个过程毫无疑问地在“收短放长”。这说明,中国金融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金融期限结构的重要性。但问题是:放长力度有限,收短力度过大。这说明,央行可能尚未离开“单一利率调节”的思路。

所以我们说:央行不只是“降准”的问题,而是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可能的局限。当然,A股市场应当欢迎可能会实施的新一轮“降准”,无论如何这都是释放长期资金的方式。但是,真正使货币调控过渡到以构建“长期金融为主,短期金融为辅;资本金融为主,货币金融为辅;股权金融为主,债务金融为辅”为指导思想,恐怕尚需时日,需要央行更加精细地论证,以及调整所有旧有的数学模型。但我们希望这个过程越短越好。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