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从体制上说,中国要转向“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平衡发展”,要着力加大资本市场的金融占比,是不是应该考虑转变“央行是银行的银行”这一传统定位,而使央行成为中国整体金融市场的央行?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的利率长期高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而且一到月末、季末的重要时间点,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利率则会呈现过大幅度的上涨。比如,平时银行间市场隔夜shibor在1.8%附近,那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隔夜利率一般会在2.2%附近,大致高出40个基点;但到月末、尤其是季末,银行间市场隔夜shibor变动不大,最多也就20—30个基点的波动,但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则不一样,其隔夜利率一般都会升到5%以上(大致高出隔夜shibor 300多个基点),甚至有些个别时点,利率可以高达10%(大致高出隔夜shibor 800个基点)。
为什么shibor可以较为平稳,而国债回购市场利率却会大起大落?第一,shibor水平代表银行流动性,有中央银行精心关照,但央行并未进入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无法直接干预到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利率;第二,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的利率季末大起大落,可能说明中国资本市场每到季末时,资金高度紧张。
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过高,可能会影响股票市场稳定。所以,如果确实希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那央行需要维系资本市场收益基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所以,央行是不是有必要直接介入到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并借以平抑资本市场的“季末效应”?
长期以来,中国央行将7天期shibor当成国家利率基准,但这可能有问题。因为,shibor是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中,进行短期拆借交易所产生的结果。因此说到底,shibor代表的是金融信用、商业信用,而不能代表市场中的最高信用——国家信用。真正代表国家信用的应当是国债,也只能是国债。
在债务(信用)市场上,以国债为代表的国家信用是最高信用等级,其对应的同期限利率水平也应当最低,所以纵观世界主要经济体,其金融市场一般都会将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当成收益基准(市场最低收益率),而中央银行也是通过直接买卖国债调节利率基准,并给金融市场以准确的、市场收益的参考基准。
但在中国,央行将shibor当成利率基准,而放任国债回购利率长期高于同期shibor,这实际是商业信用高于国家信用的“信用倒挂”。当然,央行可能也有难处,比如中国国债市场规模过小,而且流动性较差,无法达到货币政策操作所必须数量水平。但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不一样,尤其是隔夜(1天期)品种,日均交易量可达1~1.3万亿元,7天期也会达到2000亿元以上,而且,从投放到回收最多不过7天而已,这个过程根本不存在流动性问题,更不存在信用违约风险。在从原理上看,央行允许商业银行以高等级信贷资产作抵押向央行短期借款,为什么不能参与到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让所有投资者以国债为抵押向央行短拆资金?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不同样是中国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央行是否应该考虑参与到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中,以积极的姿态向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并以此体现央行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央行,体现积极培育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货币姿态?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