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写给2022的期待——中国金融跳出“技术陷阱”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常说“国富民强”,但现在似乎应当反过来,追求“民富国强”。这不仅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热切期待,也是党在新时代破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题中之义。如何实现“民富国强”?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抓手,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抵抗力。

坚信,经过2022年稳中求进的铺垫,中国经济必将升华出更加坚定、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靓丽前景。但同时大家可能需要意识到,中国走向“民富国强”之路必定充满荆棘。过去的实践证明,国际上拦截中国的力量不可小觑,所以中国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只有“办好自己的事”,世界才离不开中国;只有世界离不开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减少阻力、顺畅运行。

正是这样的考量,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内需方向发力则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要特别提防金融方面的“技术陷阱”,而最大的金融“技术陷阱”依然是金融短期化的趋势并未彻底扭转,金融偏离实体经济需求的问题依然存在。

毫无疑问,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央行在推动中国金融长期化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两次“降准”过程中,央行都在强调“向市场注入长期流动性”的政策意图,但从实际效果看,中国中小微企业缺少中长期贷款的问题可能依然存在,而在靠短期融资周转维系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对未来资金周转安全的担忧依然突出。

这样的担忧是否会制约中国民间资本投资未来的信心?是否因此而对中国经济构成相应的下行压力?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那样,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所以我认为,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元春所言: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这一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明确指引:“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们需要稳字当头,但“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或许正因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要求的时候专门指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具体而言,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可见,中央提出的各项经济部署都离不开货币政策的全力支持,尤其在总量方向,货币政策更是责无旁贷。正因如此,2021年第四季度,社会各方建议中国货币政策更加趋向宽松的音量越来越大。但在我看来,中国货币政策的重点可能并不仅在于M2增长快一点、慢一点,利率高一点、低一点,而更重要的是彻底扭转金融短期化趋势,而培育金融长期化、资本化,进而促进经济实业化、科技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我认为,目前限制中国金融长期化的根源在于:中国绝大多数金融工作者依然把货币视为“交易工具”,而并未注意到或忽视了基础货币的资本功能。希望2022年中国货币当局能在这个问题取得认识上的长足进展,从而使中国经济摆脱债务制约,跳出金融短期化这一重大的“技术陷阱”。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