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央行是“预期管理”的关键——货币政策表述不能“大幅摇摆”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12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四季度例会上传出的信息是,在“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形势下。货币政策:(1)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转换为支持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实施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此外,央行还表述了一些改革事项。这次会议内容丰富,而且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对货币政策提出的总体要求,符合中国经济现实需求,所以引起市场不错的反响。

但12月27日,央行召开2022年工作会议,会上透出的货币政策表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系统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针对未来货币政策表述,但在27日的表述中,“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这种针对性、新颖性、关键性的表述没有了。而总体表述上,更像是央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表述,而针对“三重压力”的意味不够。

为什么时隔3日就有不小的变化?是因为央行面对内部对象需要不同表述?还是央行有什么自己的“规矩”或“特殊意义”?公众有可能不懂其中之意。如果央行的表述有较大变化,那是不是应该多给点解释?

放眼世界,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内需管理、市场和公众的经济预期管理的主要责任人都是央行。所以,当中国经济出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状况时,央行责无旁贷,应当在扶持市场需求、强化国民经济前景预期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但现在看,央行的“市场预期管理”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更科学有效?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善于自我检讨、自我纠偏,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一点,应当体现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