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美联储还在“玩嘴”?——华尔街懂得这里的“猫腻”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北京时间12月16日凌晨,美国股市从跌到涨,而且三大股指涨幅均超1%,纳斯达克指数甚至高涨2.15%。为什么?因为当天美联储要公布12月货币政策委员会决议。此前市场在等,而且预期美联储会严厉针对通胀,但三点钟看到美联储决议之后,市场逆转。

美联储说:(1)保持0到0.25%的政策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不变;(2)将缩减债券购买计划的速度翻倍,从明年1月起每月减少购债300亿美元;(3)美联储上调近两年的通胀增速预期,并在评价通胀时删除了“暂时性”的说辞;(4)美联储还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加息意向的“点阵图”,该图显示,多数委员认为,美联储2022年和2023年应当各加息三次,2024年加息2次。

毫无疑问,从说辞上看,美联储针对通胀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措辞上也显得十分严厉。但问题是:实际行动在哪?比如,在缩减量化宽松力度的问题上,美联储并未阐释是否如约于11月份晚些时候采取行动,而只说“从明年1月起每月减少购债300亿美元”。这实际很是让人疑惑:1月份减少300亿美元购债,是在现在已经每月回购150亿美元基础上加码缩减?还是现在根本没有行动,而把行动推迟到明年1月,那这样的加码是比原计划强?还是比原计划弱?

如果是后者,正确的判断应当是:美联储还在“玩嘴”。从嘴上的强硬拖延开始实际行动的时间点。不错,华尔街或许正是参透此意,以致股市不跌反涨。麻烦的是:美元指数在理解在美联储试图“拖延减债”的意图之后出现下跌,以致部分与美元指数走势呈负相关关系的大宗商品价格相应上涨,这当然会加剧美国市场通胀预期。

美联储的手和嘴经常是矛盾的,尤其在经济状况和政策要求出现矛盾之时,而这恰恰是当下的特性:一方面,物价飞涨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构成越拉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美联储又担心紧缩货币会导致美国经济“滞胀”。毕竟,物价飞涨无法排除供应链中断的因素。所谓物价与工资循环上涨,也不是因为经济过热导致就业超负荷增长所致,而是大量员工因逃避疫情而辞职所致。这实际是经济和就业低迷之下的物价上涨,同时物价上涨进一步压制了需求,压抑了经济增长,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实际上,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传播扩散,再次抑制家庭和企业支出,阻碍劳动力供应,加剧供应链的混乱,这导致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现在的情况是否比三季度强?如果不比三季度强,那美联储放弃11月份“缩减购债计划”,现在会大幅提升?而且立即收紧货币?那不是等着“滞胀”?滞胀可能要比通胀难治多了。

总体而言,美联储在紧缩货币问题上依然表现得非常谨慎。比如鲍威尔明确表示:在Taper结束之前,美联储不会开启加息进程,同时也未对完成Taper与开始加息的时间间隔做决定。他明确表示,美联储对利率的预期并不意味着美联储有一个加息计划。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