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以及在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经济形势,更加需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是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达出的精神。
此次会议看点甚多,但突出特点在于一个“稳”字。什么是“稳”?“稳”是不是“躺平”?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其实,中央多次提及“稳字当头”,但其后一定紧跟“稳中求进”。毫无疑问,“稳”是为了经济更好地转向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则是更好地“进”。正如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的解释,中国的经济工作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不能把系统目标碎片化,也不能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可见,稳与进并不矛盾: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结果;稳是为了进,进则更加稳。二者不可分割,而更重要的是:绝不能以稳为借口去否定进、拒绝进。所以,充分理解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是理解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抓手。
那该如何理解“稳字当头”?说白了,就是必须稳住经济增长。具体到经济政策,就像韩文秀所说:“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为更好落实政策的“时度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给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而更重要的是: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给出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解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把握”。比如,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等等。
此外,此次会议特别强调政策协调配合。比如,在谈到宏观经济政策时,会议特别强调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其目标是:“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说到这儿,我们强烈希望货币政策能够积极起来,不搞“大水漫灌”,但必须稳中求进。
诚如我们多次提出的那样,中央银行是否应当重新考虑“M2增速大体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说法。因为这样的说法,似乎忽视了货币政策作为最重要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功能性和主动性,给人以被动、甚至“躺平”之感。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之时,货币政策必须有所作为、主动作为,将跨周期的长期政策与逆周期的短期政策结合起来,为扩大内需战略,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服务。
所以,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此次会议上中央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在中国,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都应该“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总之,2022年或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年,但是,只要我们按照给定的方向,“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那中国经济必会披荆斩棘、破浪前进。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