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此时此刻“降准”?——“收短放长”必须讲求艺术​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2021年12月15日,金融机构加权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从8.9%降至8.4%,正所谓降准0.5个百分点。其中,不含已执行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什么?按照央行的说法,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此次降准,将减少银行150亿元资金成本,释放1.2万亿元长期基础货币。

降准1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央行表示:本次下调后,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加强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这当中的每一句都有内涵,比如“坚持稳字当头,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就预示着本次“降准”并非单向投放基础货币,而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更多实施“收短放长”的对冲操作。据统计,12月份将有9500亿元的一年期流动性便利(MLF)到期,所以可以预计,1.2万亿元无期限基础货币释放,其中该有9500亿元将用于对冲MLF到期,而真实数量投放最多2500亿元。

实际上,用一年期的MLF投放对冲7天期、14天期等短期逆回购的操作,这是“收短放长”操作;用无期限的降准资金对冲一年期MLF,同样属于“收短放长”操作。但需要注意到,“收短放长”本身也是货币宽松的一种手段。按照常识,1元长期基础货币释放,至少可以减少银行4到5元的短期债务需求,从而相应减低银行资金的紧张程度。

正因如此,《中国经济周刊》不仅是最早提出央行货币操作应当“收短放长”,而且始终坚持。原因是:实体经济需要的是长期资本,而非短期流动性。所以,必须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增强金融市场更多生成长期资本的能力,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央行已经注意到金融期限的重要意义,所以从去年到现在的几次降准,都在同时强调性说明:降准释放长期资金,可以补充银行长期资金等。

降准2

但是,货币操作毕竟是个讲究艺术的过程,而绝非简单的数学过程。

第一,有些人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混为一谈。其原因是:两类存款准备金都是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所以,美国的“大量超额存准+少量法定存准”和中国“大量法定存准+少量超额存准”一样,总体数量大致相当,于是认为: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不高。真是这样?其实,这类认知存在偏差。常识告诉我们,超额存准比例越高,市场认为货币越松;而法定存准比例越高,市场认为货币越紧。这就是说,同样规模的法定存准率和超额存准率,市场对货币松紧的认识截然相反。

第二,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提法,也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考虑。试问:难道GDP名义增速仅为1%,货币政策也要与之匹配即可?难道不应当主动放宽货币供给以拉动经济需求的增长?我们赞同“正常货币政策也是一种宝贵资源”的提法,但这个宝贵资源是用来更好实施宏观调控的,这才是宝贵资源的意义所在。

第三,“收短放长”的操作,既要注重“放长”的节奏和数量,同时更要注重“收短”的节奏和数量。绝不能“少量放长、过量收短”,这样会严重对冲政策效果。而过去我们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

尽管如此,大方向上的“收短放长”是正确的。它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育,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获得资本支持,有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 | 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