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今天是北京时间11月29日,如果按照美国东部的时间,现在距离11月30日24时还有不到48小时时间。为什么如此关注这样一个时间点?因为11月初,美联储在公布当月决议会议公告时已经明确告知市场,美联储在维持0%-0.25%基准利率不变的前提下,启动缩减购债计划(Taper),每月减少购债规模150亿美元。这项计划,将从11月份的晚些时候开始实施。
不仅如此,美联储还同时表示,将于12月加快购债缩减的步伐,将12月的国债和MBS购买量分别调整至600亿和300亿美元。缩减之前,美联储每月购债规模为:国债800亿美元,MBS为400亿美元。11月马上就要过去了,本月减少购债150亿美元的购债计划是否还要实施?现在看,存疑。原因是:奥密克戎病毒再次侵袭人类,美股11月26日(上周五)暴跌,现有的疫苗是否有效?传染率以及感染后的病情如何?目前都无明确结论,这明显为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平添变数。
所以,美联储必须谨慎行事,甚至押后或重新评估缩减计划,放慢缩减的脚步,而这一点,现在似乎表达得比较明显。
从另一个角度看,鲍威尔连任美联储主席显然与耶伦“力保”密切相关。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耶伦才是目前美国经济政策的真正主导者,而耶伦的政策立场属于典型的“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对应的货币理论是MMT——现代货币理论,它主张财政与货币的密切配合,主张在“不引发通胀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财政政策实现近乎人人有工作的充分就业”。
从目前情况看,美国经济政策并非仅仅关注传统就业率、失业率数据,而是将关注点聚焦于“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这个数据似乎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美国的就业状况。比如11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一次活动的发言中就说:美国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出现了下降,现在还“不能确定”这是否是暂时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美国的劳动人口参与率一直维系在61%附近,而1997年这个数据为68.1%。
历史地看,有一种经济现象叫做“棘轮效应”。它说的是:每一次经济衰退都造成大量失业,但每一次在就业尚未恢复到衰退之前的水平,经济已经恢复了。这或许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但长此以往,社会失业人群会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现在,美国最为棘手的问题实际就是:恶性社会事件频发,实体经济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MMT才会在美国大行其道。
美国现在物价飞涨,MMT是否可以沿袭?这就牵涉到如何理解物价上涨的原因了。MMT主张:对物价上涨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实际上,奥密克戎导致石油等原材料价格暴跌,也从一个角度也支持了“本轮物价上涨并非通货因素,而是疫情导致供给不足的判断”。如果是这样,也为美联储押后“缩减购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