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国际原油市场最近的几件事加在一起,让背后孕育的那台大戏似乎又多了一些新戏份,为石油和美元两大市场平添波动因素。
第一,11月24日,面对不听招呼、但又拿它没辙的OPEC,拜登政府不得不宣布释放5000万桶原油储备,用以压低油价。但是,石油市场的表现似乎在告诉拜登,这样做好像没什么成效。
第二,伊朗近日宣布,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一项协议,彼此间将实现有史以来第一次所谓“粮油易货贸易”——巴基斯坦用大米换取伊朗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伊朗是全球重要的产油国之一,如果这样的贸易可持续,那意味着伊朗和巴基斯坦两个邻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绕开了“石油—美元”定式。
第三,在俄罗斯国家财富基金正式确认剔除全部美元资产之后,有观点认为,俄罗斯应当利用其庞大的黄金储备,推出“与黄金挂钩的数字货币”,并以此作为本国石油国际交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当然,目前还没有看到俄罗斯如此作为,但真要这样做,结果是什么?
第四,11月中旬,欧盟发布一则信息,将在2022年,为原油创建欧元定价的基准价格,并将欧元作为欧盟成员国与第三国能源合同的默认货币。欧元是全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欧盟是全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区,如果它在石油市场上搞“去美元化”,那对美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第五,在中国,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石油期货正在逐级扩大规模,交易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原油期货市场。与此同时的消息表明:中国客户目前已与一些国家采用人民币进行原油交易结算。尤其是那些与中国达成货币互换的国家,彼此贸易以对方货币进行支付和结算。事实是,俄罗斯、安哥拉和伊朗等石油市场都有可能更多采用人民币,而据路透社消息,日前中国已经有一家石油巨头与中东某石油出口国签署了首笔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原油协议。未来,如果沙特也可以人民币与中国进行原油贸易,那对美元意味着什么?
尽管如此,目前看,要想摆脱国际石油市场的美元直接或间接计价、结算,并没那么容易。但关键是“水滴石穿”,况且这次沙特和欧盟出手的招数似乎都比较狠,大有点要刨掉美元根基的感觉。
要知道,全球石油美元市场是关乎美元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它是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的重要买家,其基础是世界各国在中东的石油贸易。如果中东国家或OPEC成员国不再青睐美元,而变着方法地摆脱美元,那石油美元市场就会大幅萎缩。
问题是,如果各国使用美元的迫切性降低,或可以找到其它替代路径,那各国对美出口商品换取美元的迫切性也会相应降低。这可能导致两个重要后果:其一,美国的贸易逆差真可能出现萎缩,但这反而意味着美元地位弱化;其二,既然美元可以有替代品,那各国就不再愿意保持廉价地对美国出口,美国势必需要提价进口它国消费品,从而进一步推高美国消费品价格。更重要的后果是:美国金融控制全球经济的时代结束。
拜登该如何应对?说实话,面对历史性的大势所趋,想扭转也许十分艰难。所以,美国可能必须重新评估国际关系,在历史长河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站在这个角度,或许可以维持这样的判断:大家都在和时间赛跑,美国豁出去把美元霸权用到极致的做法,凶多吉少。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