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美国政策混沌也是“谋”——中国莫随它人之乐起舞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11月1日,路透社报道称,美国财长珍妮特·耶伦日前在接受该社采访时表示,关税往往会推高国内物价,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比如铝和钢等原材料,这意味着降低关税将产生“抑制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效果。耶伦的这番表态,是否意味着美国会降低对华进口关税?实际上,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总统拜登利用G20峰会,与欧盟签署了一项协议,取消了特朗普三年前对欧洲钢、铝加征的部分关税。美国政府认为,这将减少美国制造商的成本和消费者的支出。

美国控制物价的手段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国内供应链危机严重,商品缺货导致物价飞涨,也致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了决策者面前,并要求他们做出明确判断:本轮物价上涨是通货问题,还是供给问题?或主要是哪方面的问题?毕竟,美联储大肆投放货币多年,政府赤字大幅提高,尤其是疫情危机发生后,财政、货币“双宽松”异常凶猛。

所以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国会有两类声音:其一是要求美联储尽早弱化货币宽松力度,并尽早实现加息,收紧货币。比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就认为,美国的物价上涨是通货问题,是显著而持续攀升的风险。他认为,政府债务累积和其他深层压力,可能使通胀率长期维系高位。其二是通过修复商品供应链、压低进口关税等非货币手段压低商品价格。而美国政府中,耶伦和其他一些经济官员始终认为,美国目前的物价飙升是供应链危机和能源价格上涨的结果,所以他们判断,本轮物价上涨将伴随商品供应链修复而得到缓解,这个时间点应该在2022年下半年。

真是这样?如果是,那包括耶伦在内的美国政府经济决策者,必须以强有力的手段修复供应链、压低进口关税,展示出美国有能力以非货币手段压低物价。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番对话,路透社问:调整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是否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耶伦答:总体上是这样的。她同时表示: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已经表示,美国将考虑进一步降低关税。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履行承诺,但以互惠的方式稳定并最终降低一些关税,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需要看到的是:此前,美国贸易代表戴琪、美国财长耶伦分别打电话给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而交流的议题之一就是关税问题。

中国不要着急

事实已经证明,特朗普当年对华加征进口关税,结果是自食其果。美国商务部门统计,对华进口所加征的关税,90%的成本被输往美国国内,从而刺激国内一般消费品物价上涨。问题是,美国真能彻底取消这些关税吗?据路透社报道,此前中方一再敦促拜登政府取消前任总统特朗普执政时期对华加征的关税,而美国也已经恢复了“豁免程序”,此举可能会使部分关税被取消,但迄今为止,美方并未考虑范围更广泛的关税削减。

美国既希望通过压低对华进口关税缓解国内物价,又不希望关税降低影响美国政府收入,同时更不希望在中国面前失去“体面”,而这种兼得鱼和熊掌的贪图与决策并不容易。所以,目前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各项政策倍显混沌,一会儿“鸽”一点,一会儿“鹰”一下,其实这恰恰反映了拜登政府内部,在中美贸易问题上各派意见并不一致。

比如,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就提出观点:希望政府提高对华部分关键行业产品的关税,同时减少对其他数千种商品的“惩罚”。沙利文宣称,这将使得美国在“惩罚不正当贸易行为”的同时,减轻部分受贸易摩擦打击的美企的负担。但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则希望行动不要太快,先给中方留出时间进行贸易谈判。无论如何,白宫传出的消息是:它们已经重启免除500多种中国产品关税的程序。

应当如何看待美国在对华进口关税上的变化?应该看到,美国在对华贸易问题上“不稳定松动”,很可能是出于美国单方面的短期利益诉求。美国对华长期战略可能没有转变。

既然球已经踢到今天这个份上,中国根本无需着急,该怎样就怎样,做好国内发展,认真做好自己,这才是最大的定力。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美国对华政策倍显“混沌”。不仅是经济和贸易政策,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颠三倒四的说法频繁出现。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政策的混沌与模糊可能也是一种“谋略”,尤其是在美国希望兼得鱼和熊掌的背景下,对华政策混沌、模糊、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或许更为有利,对此中国需要保持定力。还是那句话:做好最坏的打算,并抓紧时间,把握机会,强化自我,这是我们有能力保持定力的基础。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