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会有更多央行愿意增持人民币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总部设在伦敦的一家智库机构——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最近公布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已经有30%国家的中央银行计划在未来12~24个月内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持有量,特别是非洲国家,几乎有50%的央行计划增加其人民币储备数量。这项针对全球公共投资者的调查每年进行一次,而去年这一数字只有10%。

与人民币形成对比的是:大约20%的央行计划在未来12~24个月内,减少美元资产的持有量,18%计划减少欧元的持有量。同时,有59%的中央银行愿意在发生严重货币冲击时动用30%以上的储备;45%的养老基金现在投资了黄金,远远高于去年调查中的30%。

说句实在话,这则调查的关键恐怕不在于人民币有多牛,而更在于美元的霸权地位正在被弱化。更准确地表述应当是:“二战”之后确立起来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发生着微妙而显著的变化。

2021年7月6日的消息显示,俄罗斯财政部对外宣布,俄罗斯国家财富基金已经将其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占比持削减至零;此前的2021年5月,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的数据显示,欧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占比首度超越美元,欧元和美元的占比分别为39.03%和38.35%;更早一点的2020年底,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为59%,历史上首次跌破60%,而欧元占比则从以往的20%左右,升至21.2%。

当然,美元地位弱化的过程中,人民币也在不断崛起,但与欧美两大强势货币相比,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并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人民币是全球除美元之外最大的主权货币,构成国际货币要素非常完备;第二,以人民币实施国际结算不仅已经实现零的突破,而且结算量逐年递增;第三,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一般消费品生产基地;第四,中国制造当中的科技内涵越来越充沛,性价比越来越高,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第五,中国自身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而随着中国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进口预期非常客观,也使得许多国家不愿、也无法对中国市场视而不见;第六,近年来,中国在金融和人民币跨境结算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比如2015年开通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系统(CIPS),2021年3月宣布,SWIFT与4家中资机构合资成立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它将为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网络与信息服务水平;第七,中国对世界做出了庄严的开放承诺,这使得投资者少了许多后顾之忧;第八,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为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投资者提供投资便利。等等。

正是这样的一系列努力,国际上看好并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央行和投资者也在不断增长。但是,我们自己必须冷静。金融开放、人民币可兑换等都伴随巨大的市场风险。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克服开放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自己。无论如何,中国强健的经济基本面,才是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根基。所以,配合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提出的要求,尽快破解中国自身的债务风险,保持所有经济主体健康、稳健,减低债务违约概率,应为当务之急。

责编:周琦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