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王红茹)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让“共同富裕”一词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所谓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第一次正式提出,是1985年3月邓小平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讲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中再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历经36年之后,我国的经济总量由1985年的9016亿元,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1015986亿元,增长了112倍。而2020年GDP突破百万亿,也让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中央关于“共同富裕”的表述甚为密集。
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
到了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该《意见》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共同富裕方略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与包容性,不但可以为中国大众造福创富,更有望成为新的全球公共文化产品,成为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大贡献。
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离不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那么,再分配之前的初次分配应该注重什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再分配之前的初次分配,应该更多注重规则和过程的公平。要以激励创新、注重效率来“做大蛋糕”,这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底盘”。而规则和过程越体现公平,越有利于促进效率,越有利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仍然要花大力气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而初次分配之后的再分配环节,贾康认为,要更多注重结果的适当平衡,既不能让收入分配过于平均,也不能让收入分配过于悬殊,“分好蛋糕”。这需要与时俱进,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动态地进行优化调整。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