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故事之中建三局:从深圳到雄安,“中国奇迹”背后的数字力量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1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曾经的“华夏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见证;

“雄安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展现出科技高效和低碳环保的“雄安质量”,不仅荣获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也成了百姓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在全球亿万“云监工”的注视下,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仅用十余天便完成高质量交付,不仅是扭转武汉抗疫局面的关键节点,也在全球施工建造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中国奇迹”背后都有央企中建三局的身影。中建三局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如何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建筑施工行业结合在一起,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为行业贡献数字化转型的样本和解决方案。

2020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统明确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建筑类企业被列入重点突破的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中建三局迎来又一重大的发展机遇。

p27

最难啃的骨头

“信息化都还没越过去,何谈实现数字化?”中建三局一公司董事长万大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建筑行业是非常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业务流程和体系又非常复杂,一些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农业还低,行业里普遍没有危机意识,也不知道怎么去做。

万大勇也是中建三局数字化改革的推动者。一次他半开玩笑地对阿里云的技术服务工程师说,“你们怎么挑了块最难啃的骨头!”

以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项目为例,中建三局旗下70多家公司共同参与,现场有3万多名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实现有序且高效的协同作业,唯有依仗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

去年,中建三局平均在建项目1700个,以25万平方米的房建项目为例,平均每个项目现场要管理800人左右,这就意味着整体要并发管理近百万人,难度可想而知。

其实,中建三局从事数字化建设已有10年之久,但多年累积下来的数据,需要有一个统一平台去沉淀,让每个业务、每个部门可以通过一整套数据标准连接起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都按下了“快进键”,也让中建三局的决心更加坚定。

进入“创新无人区”

万大勇称,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是两件事,企业必须完成数字孪生的改造,才能进一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在云上复制出一套跟企业有形资产并行的无形资产,才能进一步挖掘数据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经营与生产”。

以中建三局一公司为例,曾先后在多家全球TOP10咨询公司做过咨询,也考察了多家头部云计算公司,最终选择与阿里云合作。

2020年4月19日,武汉解禁不久,阿里云的工程师们便开赴江城,在复工复产的第一时间启动中建三局数字化项目。

但双方在“创新无人区”里的进展比想象中艰难,彼此不理解,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但也正是在无数的磨合当中,双方渐渐找到了方向,万大勇将其总结为9个字——“全在线、全连接、全服务”。

“基于中建三局在建筑施工领域业务和管理实践中积累的丰富能力和经验,阿里云在云+计算+智能技术层面沉淀的强大技术体系,双方取长补短,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了新一代的数智建造系统。”阿里云技术服务工程师葛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介绍,数智建造平台是一个覆盖建造领域生产场景全链路、核心管控全流程和智能决策全视角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深度协作,借助全域数据、行业标准、制度规范、管控引擎四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实现建造类企业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智能化决策的标准化服务平台。

给行业“打样”

云计算、物联网、AI、5G……“智慧工地”上汇聚了各种高科技,到处都是传感器、摄像头和机器人……这可能是普通人对建筑行业数字化的想象。

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

在中建三局看来,数字化不是用来充门面的噱头,而是要能真正帮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和产生效益,而且要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都能适用。

以建筑施工企业最大的难题——人员管理为例。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企业的成本有三块:原料成本大约占50%,劳务成本占30%,管理成本占20%。近年来,劳务成本和原料成本一直在上涨。因此,企业只有充分提升管理效率,向管理要效益。

比如,在传统模式下,一名管理人员的理想状态是管理10名员工,如果为了控制成本,非要他管理上百人,那就只能牺牲质量和效率。但是,借助数智化的技术和手段,就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更加扁平、高效的管理模式。

中建三局希望从生产效率、人均产值上对标法国万喜、日本清水等国际一流建筑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对标一流,人均产值超千万元。”万大勇说。

作为中国建设旗下资产最高的工程局、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建筑企业百强第一,中建三局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探索走在了行业最前面,因此也希望在数字化上给其他企业打造一个样本,为行业探索一个解决方案。

“虽然和国外相比,我们的工业自动化和信息数字化起步较晚,但也意味着我们没有过去的包袱,我们在数字化浪潮下是有机会弯道超车的,中国才是数字经济的热土。”

在万大勇看来,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基石,在数字化进程中成为创新的探路者,既是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也是突破未来的大好机遇。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6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