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货币政策“不急转弯”的背后——满足“三新”要求央行需要新认知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12月29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四季度例会。按照惯例,会议将传达出未来一个季度货币政策走向,因此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并同样可能冲击中国经济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将如何判断、如何应对,这恐怕不只是中国投资者关注,而且全球投资者都会密切关注。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2020年的时钟进入第三季度之后,由于上半年中国政府全力以赴地抑制了“疫情”对经济的困扰,并使经济连续数月呈现总体回升态势。所以,货币政策退出“刺激”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的确看到所谓“边际收紧”的身影,货币市场利率不断走高,人民币不断升值。

但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真能支持货币宽松政策如此之快的退出?实际情况是,金融流动性刚刚有所收缩,债券违约之潮立即还以颜色。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背景,年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这一要求,当然适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当然应当体现在今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议事考量范畴。

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现在是祛病之时,各项扶持经济的政策不能瞬间撤火,否则虚弱的病体站不住还会倒下。这方面的经验我们有过。那是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急转弯”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减低,2014年便出现“断崖风险”。2019年12月9日,著名经济学家、国际金融大家余永定先生撰文指出:“尽管存在许多问题,2009年到2010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是完全必要的,效果也是显著的。现在看来,四万亿的主要问题是退出过早。”他说:“对比美日欧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退出快得多、早得多。宏观调控不能一会踩油门、一会踩刹车。这应该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毫无疑问,中央接受了历史性的教训,提出“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的政策要求,这实际也是对一些政策“三季度之后就要退出”的否定。

按照中央的要求,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必须符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新”要求,它也是中国政府各部门制定一切经济政策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也不例外。但问题是:货币政策如何才能符合“三新”要求?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制定符合“三新”要求的关键是:中国央行建立“新认知”。比如,当发达经济体都在执行“以大规模基础货币投放为特征”的超宽货币政策之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弃“简单否定”而多问几个为什么?当我们普遍认为超宽货币政策必然带来恶性通胀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当代货币学家正在以实际行动否定“单一利率调节”的货币政策方式?在中国债务高速膨胀的背景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意识到:这其实是“单一利率调节”改革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为什么会失效,必须重新权衡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的利弊得失,而且必须充分认识到全世界的货币认知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正因如此,我们诚望中国央行不是被动地“用老方法面对新问题”,而是转变思想意识、大胆改革,主动做出积极而有效的调整,使货币政策更加符合“三新”要求。

责编:姚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