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在12月28日召开的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座谈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阐释了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在整体讲话所传递出的重要信息是:资本市场未来的改革与建设将更加突出“人民中心论”。比如,易会满开宗明义:“在改革发展、监管执法的全流程,要想投资者之所想,虑投资者之所忧,解投资者之所难,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如此表达对投资者、对广大人民群众财富诉求的关切,在中国股市30年的历史进程中,还是第一次。
如此表达,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一贯立场,又体现了中国特色金融之路的中心思想,同时也与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国际通行的、证券监管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所以应当看到,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抓住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灵魂,而有了这样一个灵魂,资本市场监管就有了大的方向,就不易跑偏到“为上市公司融资服务”的歧途。
有人会问:证监会为上市公司服务有什么错吗?当然有错,而且是重大的职责错位。从资本市场原理上讲,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为上市公司服务的,围绕上市公司,所有专业服务应有尽有,根本用不着专门的政府机构去操心。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则不然,他们作为市场中的弱势一方,必须要有政府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予以保护。比如,政府必须建立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并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以保护所有投资者拥有平等的知情权,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套利空间。
基于这样的灵魂,依法依规严肃惩处市场中的害群之马、惩处一切有害于中小投资者的行为都将成为理所当然的监管职责。
从另一个角度看,股票市场在所有现货市场中,属于风险等级最高的市场之一。所以,无论是“提高直接投资比重”、还是“发挥好资本市场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都要求投资者投资风险偏好相应提高,而要提高风险偏好,必然需要证券监管机构通过强大的监管,有效降低股票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监管机构必须通过大规模、大力度的扫雷,尽最大努力避免投资者“踩雷”,从而给投资者一个相对放心的投资环境,他们的风险偏好才有可能得以不断提升。
当然,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绝非越俎代庖,替投资者去选“好公司”,而且以充分而真实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自己去做投资决策。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股票发行,从审核制全面转向注册制的原理所在。同样,把不合格、不规范和被投资者抛弃的上市公司剔除市场,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也是尊重投资者、铲除市场非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
应当意识到,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对于中国股市的未来,这既是金融,也是经济,但更是政治。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