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毫无疑问,为实体经济服务才是金融正道。但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怎样的金融市场才能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答案应当是:能够更多生成资本的金融市场,才是真正我们需要的金融市场。但问题是:近10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更多生成的是货币、是金融流动性,而不是资本,以至于金融脱实向虚、套利空转。而今,这样的问题是否取得“有效改观”?我们认为,还有相当距离。
为什么如此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或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主观意愿如此强烈,而我们却难以充分达成目标?这恐怕就必须从金融市场机制上去找原因了。
最近,中国央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在会议公告中,在明年要着重抓好的四项工作任务中,我们看到一些新的提法,这其中是否蕴含新的变化?比如,央行在诠释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提到: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这是个新提法,“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应当如何完善?是否预示着央行会更多倾向收购国债向金融市场注入更多的“长期基础货币”?央行未予明确解释,但至少说明央行已经意识到:此前一段时间,中国的“货币供应调节机制”是存在“不完善”问题的。
另一个新的提法是: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运行。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专家、学者把“利率市场化”等同于“利率自由化”,以此说明高利贷的合法性,为金融自由化站脚助威。比如,当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大行其道之时,许多人就蛮横地认为,“余额宝”冲破了利率管制,对推进利率市场化大有裨益。真是如此?我们一贯的观点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会任由利率放纵,它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和控制“市场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运行”,允许合理波动,但绝不允许大幅背离。问题是:中国这些年的市场利率是否经常背离央行意愿?这样的情况显然需要改变,需要回归正途。
再有,央行谈到“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时指出: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表明看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实际应当具有统一性。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公司的所有“为快速垄断市场而采取诸多不正当竞争行为”都可以一目了然,其所带给市场的风险和烈度也都很明显,完全可以预见并提早预警、提早处置,防患于未然。但为什么我们过去往往是监管滞后?是中国金融监管责任没有压实?还是另有什么其它原因?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金融监管当局不应总把“处置了多少风险当成就”,而更该认真检讨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在谈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央行提出:要“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夯实信用基础,严肃市场纪律,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持续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时隔15年,央行再提“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是不是也该引发我们的深思?企业到底是“恶意逃废债”?还是“无奈逃废债”?在逃废债的背后有没有金融的机制性问题?比如,近期大量违约债务属于短期债务,问题是:实体经济企业为什么要借入如此之多的短期债务?它们的金融需求适合短期债务吗?以短债滚动投资长期项目不是重大的流动性风险吗?
前不久,原央行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就曾指出:中国金融“一多三少”——短期资金多、长期资金少、股权投资资金少以及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少。这难道不是严重的金融结构问题?不需要央行等金融管理者认真扭转?
实际上,中国金融市场的问题很多、很大,但关键的解决之道还在于:第一,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能总停留在嘴上,而要找出制约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不当运行机制”;第二,大力培育长期金融、资本金融要求货币政策——这个根本上大有作为,通过长期基础货币投放为长期金融、资本金融构建货币环境,而不是仅凭行政权威强迫商业金融机构作为。
责编: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