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布局,主动应对“低生育率陷阱”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民政部部长李纪恒近日撰文表示:“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人口问题深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远景,因此,面对迅猛袭来的出生率下降,中国必须及时采取大力度、系统性应对举措,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以引导生育水平有所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当然,除了尽可能引导生育率提升,中国还应该在另一个方向上未雨绸缪,对低出生率问题及早进行全方位布局。这种布局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取决于对人口演变趋势的一个最基本判断,即中国能够避免“低生育率陷阱”吗?

综合种种因素,目前看来即使出生率下降趋势能够得到切实扭转,中国仍然面临“低生育率陷阱”,依据在于:

首先,一般经验表明,人口变化趋势往往带有巨大惯性,甚至暗含自强化机制。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历史中尚未有成功打破“低生育率陷阱”的先例,也就是说,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国总和生育率一旦降至1.5水平,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所有已经步入这一“陷阱”的国家,尚无重新达到世代更替水平的先例。而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总和生育率就已经跌至远低于1.5水平的1.18。

其次,从人口变化内在规律来看,人口出生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负相关关系有着强有力的因果关系,例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相应健全,国民受教育年限相应延长,对个人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等等,这些随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而相应发生的变化,都会导致生育意愿不断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普遍在少子化问题上变招迭出,但依然无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的根本原因。

第三,从中国人口演化的自然趋势来看,由于显而易见的特殊原因,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每年出生人口数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从初期的2600万人左右急剧下降至末期1400万人左右,因此未来十几年内,育龄高峰期女性数量还将急跌至目前一半左右,这个人口增长的硬性约束是基本给定并很难突破的。

在“低生育率陷阱”面前,中国固然要从各方面入手,在社会政策层面尽力扭转生育意愿过于急速的下降趋势,但是与此同时,中国更应该充分做好两条腿走路的应对准备。这种准备不仅是人口层面的,而是应站在全局角度,深刻认识到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将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持续发生深刻改变并相互作用,因此,这就要求中国必须以更高的紧迫性,深入总结和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及早展开涵盖计生、医疗、教育、社保、户籍,以及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全方位的战略调整,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低生育率陷阱”挑战下掌握先机,保持主动。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23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