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正在转变观念吗?——探索“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的最优路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继续用好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落实好两项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切实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比例。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补短板、锻长板,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以上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三季度例会(9月25日)给出的、未来货币政策所需要实施的措施和目标任务。其中,前三条和第五条都是过去多次重申过的事项,而重要看点则集中于的第四条。第四条中的重中之重又在于一个新提法:“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供给、需求、金融三大体系如何构成有机整体,让金融既支持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能有效激发市场需求,以此推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尽快形成,这件事恐怕必须由央行统筹推进。

需要看到的是:作为对总需求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货币政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避讳”了在总需求方向的作用,而更多转向“供给方面”。比如,货币政策更多聚焦普惠金融、更多聚焦小微企业,同时抑制房地产金融的过度等等。但我们始终认为,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作用的经济统一体,绝不允许人为割裂。就算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那新的供给也需要新的需求与之对应,如果一个国家需求不断走弱,那新供给又如何体现经济拉动力?很简单,如果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走弱,经济前景不佳,那老百姓在旧手机尚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是否会更换新手机?

所以,需求侧和供给侧相辅相成,双向发力才是经济活跃的根本保障。同时,经济良性循环过程才可能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以我们人为,央行提出“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可圈可点,说明央行思维方式正在随着新时代、新要求发生新的转变。

另外我们看到,第四条强调“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是今年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究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会议上提出的重点工作之一,而这项工作也与央行工作密不可分。问题是:“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的最优路径是什么?央行为此应当做出怎样的努力?

我们认为,创造有利的货币条件,推动A股市场积极向上,并逐步扩大企业股权融资比重,这是推动中国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的最优路径。企业股权资本增加、债务杠杆下降,财务成本降低、新型投资增加,才能促进就业、强化收入前景、扩大消费潜力,这样才能加厚高质量发展动力、提高科技成长预期,最终才能激活国家经济,才能促使经济形成良性循环过程。这当然是一举多得地为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造有利条件。

别无选择的是:中国央行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还要找到货币政策的新手段,为实现目标提供技术保障。否则,极易导致“打着左转灯向右转”。我们认为,正确的技术手段应当是:在货币适度宽松的前提下,大幅增加长期基础货币供给,加厚中国长期资本形成和供给,为股市积极、为科技突破、为实体经济健康提供最为坚实的货币环境。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再以通胀问题恐吓。我想说的是:从以往经验看,以通胀恐吓老百姓,近而绑架货币政策,这是别有用心。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在国家总需求不断走弱之时,货币政策必须积极起来、宽松起来,这是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客观要求,也是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如果在总需求已经疲弱不堪,经济下行压不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无动于衷,甚至为“担心通胀”而紧缩,那是政策错配,是不能容忍的政策主张。

再说一遍,多发基础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前提条件是:经济需求旺盛。换句话说,没有需求的热络,货币投放不可能推高消费价格。这是经济学、货币学常识,而无视前提的结论强调,要么就是煞有介事,要么就是别有用心。货币政策当然要创新,但绝不能把违背基本常识当作创新,我们需要警惕。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