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终于,中国最高领导人站出来直指餐桌上的浪费了。8月11日,习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这不只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德规劝,而更是面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所给出的战略性警告。他说: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毫无疑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传统的社会风气和道德崇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国人是靠着勒紧裤带、节衣缩食而产生的剩余堆向国家建设,这才有了一个初步的工业体系,才有“两弹一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储蓄快速增长,从而构成大量的生产性投资,进一步推高了国人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事实:近年来,挥霍性消费、超前性消费在中国这块淳朴的土地上疾速蔓延,尤其在一些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更加充分,个别人不仅因为过度超前消费而负债累累,甚至被负债彻底压垮。
不妨回头梳理一下,我们有多少消费仅仅是基于一时的冲动,而所购商品回到家却永远变成“鸡肋”?当实在堆不下了或感觉这些“鸡肋”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之时,我们又通过所谓“断舍离”行动,把“鸡肋”堆进垃圾桶。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有钱了?还是攀比或虚荣在作怪?更不用说餐桌,且不表外出餐厅吃饭的浪费,就是每日我们家庭餐桌上是不是也存在各色浪费现象?中国社会需要明确一个道理:幸福生活和勤俭持家相辅相成。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无论全球资本如何青睐,也无论中国的开放程度多高,要想把中国的经济命运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上,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更多依托中国资本的殷实。尤其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国际资本短期化、套利化的时代,中国作为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我们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长期资本,只有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生活结余——储蓄存款——14亿人一人一把柴所形成的巨大能量。
但事实是:近10年来,中国的储蓄率在不断下降。有人依据“贸易顺差=储蓄-国内总投资”这个经济恒等式指出:中国要降低贸易顺差,就必须减少储蓄,而减少储蓄就必须增加消费。说法没错,提高消费可以减低储蓄、拉高投资,从而抑制贸易顺差。但是事必须有度而为,我们认为,未来中国更适宜的发展模式应当是:提高储蓄+提高投资,在同样可以抑制贸易顺差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储蓄通过丰富的资本市场流向高科技领域。这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储蓄从何而来?当然需要国人收入增加,但节约同样是重要的积累手段。要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融入国家经济战略,而这一点从餐桌开始或许非常有效,它不仅牵涉国家粮食安全、物价稳定,同时牵涉优良社会风气的再造。长此以往的日积月累,有利于中国经济造血功能的健康,有利于中国长期资本积聚。真有这大作用?当然有。不因善小而不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同样是中国古训。
回到餐桌上的浪费问题,未来它将不再是道德规劝的问题,而将上升到法律层面。正如习主席所言: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见习编辑:杨百会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