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坚强、坚毅——构建中国经济更加坚韧的未来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研究员 钮文新

在国际国内经济充满新变数,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会议犹如一股劲风,让国人对经济的信心为之一振。

于是,解读扑面而来,股市也积极回应,使这次会议传达出的各种信息成为近段时间中国经济最强“热搜”。

此次会议为何如此震撼?或许不只是它召开在全球经济前路迷茫的关键时点,也不只是它传递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召开、并透露了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等重要信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党对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那份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坚毅的精神。

今年以来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构成了严重冲击。这一点,每一位国人历历在目、感同身受。但现在,“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显加快,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而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党中央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党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我国经济韧性是强劲的,中国人民是拥有伟大创造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未来,中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这样一个时期,中央的总体判断是:第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第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第三,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中央认为:“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而针对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提出了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为实现目标,中央依据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以及“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这一时代特点,提出重大战术安排:“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毫无疑问,中央对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认知非常厚重而深刻,相信:如此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战术安排,毕将使中国经济走向更加坚韧的未来。

责编:吕江涛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