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宏瑞
《民法典》不仅仅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中极大优化了六大部类之一的“民商法部类”,并因此而在全部中国现行257部法律之中,居于基础地位。《民法典》因其集大成,成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它总体地优化中国营商环境,并深远地影响中国人民的当代生活。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采用了“七编总分则”模式,7编共计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民法典》还宣告了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共九部现行法律届时废止。
《民法典》出台的意义首先是取代了中国法律体系中“民商法部类”中的9部法律,同时还更新补充了“民商法部类”之中的其他18部法律,进而,该法典还划定、明确了中国法律体系六大部类中其他五大部类——“主权法部类”、“政权法部类”、“刑事法部类”、“经济法部类”、“社会法部类”之中的总体民事行为法律边界。
第一,《民法典》并非仅仅取代了前述9部“民商法部类”法律,同时还直接“赋能”、提升、完善、协调了其他的18部“民商法部类”的法律,这些法律是——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司法、慈善法、捐赠法、国家赔偿法、居委会法、村委会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道路交通法、环保法、消费者权保法、仲裁法、民事诉讼法、个人独资法、合伙企业法。该18部法律的原有内涵都在《民法典》中得以深化、升华、竞合、汇总并更新和修订,解决了部分法律之间的矛盾、“打架”、规定不清等问题,因此,可以说《民商法》是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总体效能。
第二,民法典作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现代地维护“人民安全”,落实“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法》,支撑了以《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为中国特色的“主权法部类”的36部法律,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科学化,打下最深的民事行为法治基础。
第三,《民法典》通过维护民权、规范公权,推动了中国公权力“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通过公信登记、义务设定等条款,落实了以国家机构单行法为特色的“政权法部类”32部法律,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配合性的法治基石。
第四,《民法典》通过赋权人民、明确权责,进一步支撑中国法律体系之中“刑事法部类”所构建的社会基础秩序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刑法》及其十个修正案、《刑事诉讼法》《监狱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引渡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社区矫正法》等9部法律。《民法典》通过厘析环保、公益、财产、人身等权利的法定与行为的指引,总体降低了社会治理的刑事风险。
第五,《民法典》还通过平等设立民事权利、加速厘清民商权利关系、划定公私法定界限、鼓励优化营商环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律体系之中法律最多的、拥有89部法律的“经济法部类”的法治效能。
第六,《民法典》通过设定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维护知识产权、创新惩罚性赔偿制度、设定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定环保生态等惩罚性赔偿制度等,从根本上奠基并呼应了中国法律体系之中法律较多的57部法律的“社会法部类”的法治效率。
《民法典》是中国法律之中篇幅最长的法律,一部法典10万余字,并非旨在仅仅取代前述的9部“民商法部类”的法律。它又额外新增加了176条新规定,从基础层面统筹了“民商法部类”,呼应了中国法律体系之中的“主权法部类”、“政权法部类”、“刑事法部类”、“经济法部类”、“社会法部类”,它在总体上是提升了中国特色法律体系257部法律之间的协同性、科学性、统筹性、整体性。
所以说,《民法典》既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主要是汇总、提升、取代了原有的9部法律),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由于其新增了176条法律),而是考虑了全部中国257部法律的总体特色,继而科学制定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法典》编纂还对与疫情相关的事法律制度进行了梳理研究,作出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总之,出台《民法典》,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总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切实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主体更加平衡的公平正义,统筹提升中国257部现行法律的总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国法学会WTO法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院院长)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