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倡导性地提出应在世界上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之中,并写入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新华社)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担当
——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之中,并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在外交部公共外交政策咨询委员、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孙玉玺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当今世界如何实现和平与发展,提出了完整的构想和理念,展现了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的卓越智慧、强大力量和大国担当。
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孙玉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为世界更好地发展奉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践行于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外交经验的总结。
在中国外交一线工作长达近40年的孙玉玺回忆说,自己从1977年即进入外交部工作,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至今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的见证者。在他看来,应当从五方面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一,维护和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其二,寻求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障;其三,共同繁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其四,开放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其五,美丽绿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
孙玉玺直言,上世纪他曾在西方学习国际关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于西方大国历史发展逻辑有种简单总结,那就是“国强必霸”,所以有些人恶意臆测所谓的“中国威胁”,这实际是囿于西方近现代扩张的历史。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用合作共赢的新思路代替你输我赢的旧逻辑,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彰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孙玉玺对《中国经济周刊》指出,当前,包括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疾病乃至分裂势力等问题,国际安全面临很多挑战。为寻求普遍安全,中国在相关国际组织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安全,寻求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繁荣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今天,中国不仅要让自己的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还尝试把自己“富起来”的经验传播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为非洲、拉丁美洲提供了很多“授人以渔”的帮助。“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样一个重要实践平台,目的是什么?就是整个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就是源于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要想富先修路。”孙玉玺直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建设世界,就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孙玉玺表示,这一理念集中了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的大国担当
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或许只是短暂的瞬间,但中国的外交不断开拓前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孙玉玺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GDP全球第二、对外贸易全球第一等经济领域,同时还体现为中国跟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方面。40年来,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提供更多的国际产品,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孙玉玺对于中国外交的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字。在他从事外交工作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未卷入世界上的任何一场战争。由于工作需要,他曾进入南斯拉夫、柬埔寨、阿富汗三个国家的战场,工作中,中国始终是维护和平的力量。以柬埔寨战争为例,当时作为中国助理代表,参加联合国柬埔寨维和机构,目的就是制止战争,恢复和平。在维护国际公共安全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的管控,致力于朝鲜半岛无核化与和平稳定,与东盟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深入参与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反恐合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回顾这40年来我自己参与的外交工作,中国在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和睦相处三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始终都围绕着‘和’这个理念。”孙玉玺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延续与发展,也是改革开放40年淬炼出的外交智慧。
孙玉玺坦陈,从发展角度看,我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初,小平同志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过指导中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思想,那就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外交工作需要“奋发有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仅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且在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众多全球性组织中的地位、作用都在不断提升。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可以说是在国际舞台上扛起了“一面重要旗帜”。
实干为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2013年,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孙玉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以务实行动不断加深与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大战略举措。
孙玉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当年阿富汗战争之后,作为中国阿富汗事务特使,他参与了阿富汗和平重建的工作。当时,美国在帮助当地搞军队重建,德国在帮助当地搞警察重建,而中国则在经济重建中发挥最大作用,帮助他们建医院、修学校、建设水利工程等,做了很多工作。
在孙玉玺看来,“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开放的倡议,操作性极强,正在成为全球共商、共享、共建的平台。中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丝路基金已经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已正式开业。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孙玉玺表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要与全世界人民风雨同舟,相互勉励,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本文为《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的报道)
编辑:谢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8期)
2019年第1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