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厨房 > 正文

新中国经济70年·杂交水稻推广|亲历者杨远柱:杂交稻育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育成我国第一个三系杂交稻野败不育型“二九南1号A”。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五成多;全国水稻平均单产每公顷约6.4吨,其中杂交水稻每公顷约7.5吨。杂交水稻对世界范围内减少饥饿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70年logo

杂交水稻推广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育成我国第一个三系杂交稻野败不育型“二九南1号A”。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五成多;全国水稻平均单产每公顷约6.4吨,其中杂交水稻每公顷约7.5吨。杂交水稻对世界范围内减少饥饿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中国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2016年,86岁的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

p62中国杂交水稻的育成,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图为袁隆平(左二)和科技人员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

中国杂交水稻的育成,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图为袁隆平(左二)和科技人员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

p63

杂交稻育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

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之一。实践证明,在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迅猛增加的情况下,推广杂交水稻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杂交水稻从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为中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杂交稻育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继续抓好。

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指的是环洞庭湖区自古盛产水稻。我老家在湖南沅陵,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我中学时代,生产队种植低产的常规稻,人均每年消费大米不到100公斤。我上寄宿中学一个星期三天吃米饭,三天吃红薯,经常吃不饱。记得1976年,生产队种上了一种叫“南优2号”杂交水稻,比原来的常规稻亩产提高了200多斤,而且米饭也很好吃。

南优2号就是我对杂交水稻最初的记忆——杂交水稻最早成功推广的品种。

大协作是杂交水稻成功的前提

从目前来看,杂交水稻包括三系杂交水稻和两系杂交水稻两条路线,应该分开讲。

上世纪60年代初,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下称“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老师在大田里发现一蔸“鹤立鸡群”的优良单株(天然杂交种),使他产生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来提高产量的设想。1964年,袁隆平老师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转育成功我国第一个三系野败不育系“二九南1号A”。1973年,广西农学院的张先程老师利用“二九南1号A”与国际水稻所选育的“IR24”,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强优势三系杂交稻组合南优2号,从此开启我国“三系”杂交水稻时代。

1973年,时任湖北沙湖原种场农技员的石明松开始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 1987年,袁隆平老师主持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展开全国性大协作。1994年,第一个籼型两系杂交稻“两优培特”在湖南通过审定,1995年大面积示范成功,从此,两系杂交水稻走向生产。2009—2018年全国推广面积前3名的杂交稻均为两系法杂交稻品种。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进展很快,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我认为,全国大协作是关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比如说,安江农校李必湖发现“野败”以后,分发给参加协作的所有单位,湖南、江西等省迅速培育出一批优良的不育系,这些新不育系又马上分发给各成员单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各地就筛选出一批强优势组合。在那个年代,只要能出好品种、只要能为老百姓多打粮食,科学家就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资源拿出来分享。

当然,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杂交水稻研究在我国农业科研中率先形成种质资源成果分享机制,即不育系、恢复系、配组按照4:3:3的比例分享杂交水稻品种知识产权及开发利益。这一分配机制,对杂交水稻种质资源交流与合作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没有杂交水稻,就没有我国种业的发展

种业为什么重要?看看转基因棉花种子的核心技术控制在别人手里,我国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知道了。

我做水稻育种近40年,有个深刻的感受就是,杂交水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种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杂交稻,就没有我国种业的今天。

为什么这么说?我大学毕业到1993年,只做常规稻育种。当时,我在怀化市农科所成立了一家种子公司,专门开发自己选育的两个常规早稻品种。但是,农民可以自己留常规稻的稻种,种子公司可以自行繁殖,一个品种在一个县卖一年,第二年就没市场了。第一年,我们卖了34万斤种子到新化县种子公司,第二年,他们不仅自己有了,还有对外县销售的。第二年,我们卖了25万斤种子到华容县,第三年华容全县都有了。做常规稻,种业公司无法可持续发展。

杂交水稻就不一样,能通过核心技术有效保护品种的知识产权,发展商业化育种体系。1993年开始,我转向做杂交水稻研究,1999年到企业开始从事杂交水稻商业化育种,一干就是20年。

“高产”的目标放在了最后

不同发展时期,农民对杂交水稻品种的选择不一样。在20世纪70—80代,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农民只要求品种产量高,对品质、抗性的要求不高。进入90年代以后,病虫害不断加重,农民开始重视杂交水稻的抗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彻底解决,市场对稻米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品种的要求,由过去的“单一高产”逐步转向“优质、高产、抗病、广适”综合性状突出的品种。

目前,杂交水稻推广的最大难点,我认为是农村劳动力减少带来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规模化、轻简化种植的发展,用种量加大,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方式落后,种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带来杂交水稻种子价格偏高。2017年杂交水稻种子平均零售价格高达57.59元/公斤,比2009年增长一倍多。

最近几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比已经从2008年的62%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这意味着杂交水稻育种已经到了一个新发展阶段。2007年开始,我们团队将单一的高产育种目标调整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广适高产”综合育种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是很大的挑战。

例如“多抗”。我国稻瘟病每年发生面积6000万亩左右,损失稻谷500亿公斤。稻飞虱每年发生危害的面积达2亿多亩,损失稻谷上千亿公斤。如果在这方面突破,不仅能确保品种高产稳产,而且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10多年来,我们培育的品种抗稻瘟病的占50%以上。

长期以来,育种把解决“温饱”放在第一位,一味追求高产,忽视品质,加上杂交水稻自身的特点,杂交水稻吃起来口感不好,高档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不到2%。不过,这种状况在快速改变,2016—2018年,国审杂交水稻优质率已达到50%以上,其中二等以上高档优质稻达到12.5%。

除了这些,还要适应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20年前,帮我们在试验田做事的农民大约40岁,现在都是60岁以上的年纪,没有年轻人愿意种田。今后,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减少,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将成为必然。如果我们培育的品种不适合机播、机插、机收等,那就没法推广。

在当前的育种目标中,我们把“高产”放在了后面,这是因为我国水稻连续15年增产,2008年以来已稳定实现供求平衡有余。目前,我国年人均水稻占有量达150公斤左右,年人均消费量只有140公斤左右。今后,人均每年大米消费量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稻谷库存高企带来粮食收储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趋势下,继续单一追求高产就没有多大必要。

虽然如此,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跌到80%以下(2018年粮食进口11555万吨,占国内粮食总产的21%)。因此,我们仍然不能牺牲现有的产量水平,要实现水稻“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广适高产”等育种目标的高度协调与统一,培育杂交水稻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永华采访报道)

编辑:陈栋栋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8期)


 

2019年第1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1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