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兰州新城”
严介和、碧桂园和恒大都有话要说
0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赵磊实习生徐金忠︱兰州、南京、上海报道

地方政府缄默、开发商低调、BT模式(“建设—移交”,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模式)受质疑,兰州新城,这个兰州正在推进的移山造城计划似陷层层迷雾之中。

  被质疑的新城

在百度词条上,对于兰州新城的解释是:“位于兰州市青白石区,一期投资超过200亿元,劈山造地,整体推移山丘700余座,从而在兰州市城关区的东北板块打造出一座面积约16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

虽然包括本刊在内媒体已多有报道,但这一新城到底将建成什么模样?目前对其的描述仅仅停留于文字或言语上,至截稿前,“施工进展顺利”的太平洋建设集团(下称“太平洋建设”)也未能向本刊提供相关的项目施工图或规划效果图。

本刊2012年12月3日刊发题为《严介和再造兰州城》的报道后,舆论对该项目的评论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12月6日,英国《卫报》随后跟进报道称“中国推平700座山,沙漠中欲起新城”,读者ChrisDees评论说:“中国政府正在跟自己竞争,建设越来越大的‘鬼城’,这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另有观点认为兰州新城项目具有建设性,但也对其实施方式和推进过程提出质疑。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除太平洋建设外,已经签约并参与兰州新城建设的碧桂园集团(下称“碧桂园”)、恒大地产集团(下称“恒大”)等知名地产商尚处于前期规划阶段。而该项目最主要角色——兰州市政府,在《中国经济周刊》数次致函表示采访意愿后,一直保持沉默。2012年12月下旬,有媒体援引“兰州市国土局有关人士”的话评价兰州新城项目称:“实际面积没有那么大,这是企业的商业炒作。”

同时,《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再次赴南京专访太平洋建设首席顾问严介和,他回应上述言论表示:“知道真实情况的,就知道我们一点虚的都没有。”在他看来,兰州新城将是一座结合“美国拉斯韦加斯”和“欧洲威尼斯”两者的奇迹之城,是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碧桂园:还只是投资意向

公开资料显示,碧桂园投资兰州新城肇始于2012年10月底,属于兰州市经济合作考察团赴广东招商考察时签下的500亿的“‘航母级’大单”中的一部分。

据《兰州晚报》当时报道称,上述考察团在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虞海燕,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的带领下南下广东,与碧桂园签订的协议中显示,碧桂园将分别斥资300亿元和200亿元以上,与城关区、新区合作,打造“兰州新城”和新区地标。

在兰州市城关区政府2012年11月21日发布在官方网站上题为《城关区大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一文中,也描述道:目前,城关区已“与全国房地产行业十强之一的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投资600亿元进行北拓(包括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后期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生态园和商住、城市综合体建设等)”。

在上述描述中,碧桂园在兰州新城投资规模有300亿、600亿两种不同版本。记者就此多次联系兰州市和城关区相关部门,但未能得到准确答复。兰州市青白石街道办事处经济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介绍说:“就是签了个协议,还没有开工。”

碧桂园战略发展部品牌总监王昊在给《中国经济周刊》短信回复中表示:“关于兰州事宜恐怕我司无法给您特别满意的回复。现在我司尚未对兰州进行任何投资。”王昊随后通过电话告诉本刊记者,碧桂园对兰州的投资“大多是在新闻报道中的”,但只是“投资意向”,而政府是“需要这样的投资意向协议”的。

恒大:前期进展顺利

公开资料显示:兰州新城“目前正在实施和即将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包括:恒大九州生态园(约3000亩)、奔马集团(约1000亩)、盐池村(约3000亩)、肖家窑(约2000亩)、石沟村(约2000亩)、白道坪(约8600亩)、三条岭(约11000亩)等”。

对恒大在兰州新城投资建设情况,2012年12月中旬,恒大地产兰州公司(下称“恒大兰州公司”)的一位田姓工作人员给《中国经济周刊》的答复是:“具体情况要等两个月这个项目的具体规划轮廓大体出来后再确定,项目目前是在前期施工阶段的”,“项目规划肯定是通过的,否则我们也不敢施工”。

虽然该项目“具体规划轮廓”还没有出来,但与碧桂园项目类似,这一项目的概貌早已见诸公开资料。恒大九州生态园项目是2009年兰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城市拓建项目、重大民生项目、重要招商项目,项目的签约仪式也早在2010年5月13日就已经进行。

《兰州日报》2010年7月6日报道称,在第十六届兰洽会隆重开幕之际,兰州九州生态园、儿童公园暨兰州恒大绿洲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九州台隆重举行。

《甘肃经济日报》也曾对这一项目有详细的描述:“该项目位于城关区天沁山庄和五金仓库以北、九州开发区东出口道路及兰州北山林场煤厂以南、109国道以西、五一山西坪以东,拟建成以休闲、度假、健身为主题,包括旅游、娱乐为一体,适应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化综合性公园和时尚居住小区。”“项目计划总投资95亿元(按恒大集团匡算),规划占地面积约3089亩,计划建设时间5年。”

2012年12月中旬,恒大兰州公司品牌部就上述信息向《中国经济周刊》澄清:“上述新闻报道信息是早期的,之后进行了一些调整。”该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称,恒大九州生态园“体量不太大”,不是兰州北拓战略的重要项目。上述人员透露称,碧桂园等企业的项目已经开始进入,“他们的项目比较大”。

2013年1月28日,不愿透露姓名的恒大内部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媒体所报道的恒大在兰州新城的预计90多亿的投资项目基本准确,目前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2012年底,《中国经济周刊》联系另一家兰州新城重点引进的“兰州国际汽车城”项目,投资方兰州奔马集团介绍说,奔马集团将对项目区域进行“土地平整,建设展厅、汽车配套等设施”,但“项目刚做了前期概念性规划,还没有获得市政府的审批,用地手续也没有批下来,因此未正式开工”。

将在兰州新城投资建设灌装线的酒泉汉武酒业2012年12月中旬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所投资的项目“刚批下来,正在筹建”,投资兰州新城是通过“招商引资进去的,土地是自己掏钱从省上买下来的”。

记者就上述项目进展情况数次致函兰州市政府新闻办、兰州市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单位,对方表示会协调处理,但截至记者发稿前,未得到回复。

太平洋兰州新区项目被爆拖欠货款近2000万

严介和回应BT模式风险:跟政府履约率有关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赵磊实习生徐金忠︱兰州、南京、上海报道

在媒体对太平洋建设参与的兰州新区和兰州新城建设的集中报道后,其采用的BT模式也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材料供应商:货款收回率低

2012年12月上旬,自称“太平洋建设旗下的砂石供应商”王先生联系《中国经济周刊》爆料称,自己在做太平洋建设兰州新区项目时,被拖欠近2000万元的货款,在项目基本结束后,只收回不到800万元。

王先生向记者出示一张参与兰州新区太平洋建设纬三路改建项目的供货协议书。协议书显示,甘肃太平洋纬三路改建(西延段)项目部要求王先生在项目期间供应6400吨水泥,总价值为2056000元,协议书规定“所供材料(含运费)按照乙方当月所供水泥材料的总金额付70%,所剩余金额待道路结束后,六个月给予结清”。但供货金额70%的“工程进度款”并没有按协议约定到账。

王先生手上还有数张类似协议书,同时也保留有数张太平洋建设出具的收据,这些收据的落款时间从2012年11月1日到28日不等。王先生提供的加盖“甘肃太平洋投资有限公司兰州新区水秦路项目经理部财务专用章”的一张“收据”显示:“材料款(上次5284186.1,本次支付500000,尚欠4784186.1)”等字样。

“拿旧欠条过去,他还三五万,再给你一张新的欠条。”据王先生估算,自己参与的太平洋建设在兰州的水秦路项目、纬三路项目、纬一路项目,总体大约收回38.6%的货款,其中收款情况最好的项目也仅收回了53.4%的货款,除了有8万多的一个小项目一分未给之外,最坏的仅仅收回了16.3%的货款。

针对王先生的情况,太平洋建设方面在2013年1月25日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应称:“供应商王先生向兰州新区项目部提供2000万元水泥货款一事确有存在,但经双方协商,太平洋建设方面已于近期将约定货款付给王先生,王先生对此无异议。”

太平洋建设方面称:“中国式BT(建设期间政府要逐步付款)工程本身就有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性质,业主是政府,按签订合同的付款比例,付款进度并不能尽善尽美,而建设方与供应方的协议也会随之不能尽善尽美。”

严介和:已尽力达到85%

在供货商王先生看来,严介和的BT模式秘诀就是转移垫款压力,“像砂石料供货,是没有预付款的,是跟着工程进度每个月付一部分,然后到工程结束再付清余款,一般是这月供货,下月拿到货款,但太平洋建设没有及时付款,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社会融资甚至高利贷的形式,先为太平洋建设垫付货款”。

王先生表示,除了在兰州新区建设中没有收回款项,在随后参与的太平洋建设兰州新城项目中,也面临同样问题。“比如说沥青一类的工程材料中,由于与对手相比太平洋建设没有议价能力,就会全额付款,但是工程建设中的分包方和劳务方对太平洋建设的议价能力太弱,这就是严介和在这个行业里大肆推广BT模式的奥妙所在”。

对上述情况,严介和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予以坚决否认,他明确:“太平洋是不搞分包的。太平洋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就是它不分包,因为拿到项目后再层层分包,工程质量和进度都没有保障,这也是地方政府最害怕的。”在他看来,上述供货商的情况是因为“沟通不到位造成的误解”,就算是有这样的情况,“也不是普遍的情况”。

严介和分析称,王先生的身份只能是太平洋建设兰州部分项目下线的“工程材料供应商”,在合作之初,双方是明晰在付款方面的安排的,并表示这样的“缓期付款”是建筑行业内的常态,并不针对任何个别的供应商。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称,太平洋建设在兰州新区承建的基础道路,业主是兰州城投,政府先支付资金总额的25%,剩余75%由太平洋垫付,待项目交工验收后,由政府逐年回购。

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兰州新区的基础工程项目有85%是太平洋建设做的,剩下15%,是两家省属国有企业完成。要一个民营企业集团做好一个国家级新区85%的基建工程,严介和显然也有自己的压力:“目前太平洋建设跟下线履约率达到85%,要做到100%的尽善尽美,即便有一万个严介和,也难以做到。”

严介和不认为BT模式有何不妥,但他也有“委屈”:按照合同规定,业主(地方政府)向太平洋建设“缓期付款”资金,是他们与供应商的十几甚至20倍,而目前“政府跟太平洋建设的履约率差不多达到60%,我们跟下线履约率已达到85%。政府履约率如果达到80%,我们就能达到100%。我们从企业的品质良心,应该说是尽到努力了。”

不进行分包工程的太平洋建设的“下线”,主要是指材料供应商,“其中有些材料供应商跟政府关系比较好,可以让我们出具一个委托函,直接从政府那边支付工程款,可以保证100%全付。但有的供应商没有这方面的关系,他就不可能100%拿走,我们保证85%。”严介和认为,这种差别对待的情况造成了一些供应商心理不平衡。

180天推平700座山:耽误一天亏损2200万

兰州新城建设“推平700座山”的工期被限制在6个月,这也是太平洋建设面临的风险。一旦工程延期,会人为错过冬天最好的施工条件,因为兰州冬天没有风,如果拖到春天,兰州将面临沙尘暴威胁,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据严介和介绍,按照与兰州市政府签署的协议,“如果6个月不能按期完成,工期耽误一天,太平洋建设会被按照工程总造价罚千分之一,一天就是2200万,如果耽误一个月就是几个亿啊!”

但严介和强调称,他本人对于180天内完工“压力不大”,按时完工“肯定没有问题,只有提前不会滞后,太平洋在这个方面是第一狂人,一向是叫得响的”。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51 6536349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15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