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东莞走上内贸路
0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邹锡兰|东莞报道

5年前,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袭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腾笼换鸟”战略,“世界工厂”东莞市也希望借此摆脱身处产业低端的发展窘境,彻底转型升级。

9月16日—19日,2012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下称“加博会”)在东莞举行。作为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下称“外博会”)升级版,国家级博览会“加博会”将永远落户东莞。

“‘外博会’偏向外企外贸,此次更名升级将扩大展览会的影响范围,覆盖民营企业,注重产品内销,对广东乃至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希望通过此次博览会使得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外市场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国内市场。这样生产不间断,企业能得到更大的市场空间,就保住了稳定的发展,保住了就业。”

  广东货,

“游子”摸索回家路

“广东货以前主要向外,现在也开始向内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参观加博会期间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蒋耀平看来,加工贸易企业的附加值比较低,转型内贸将促进它们升级,逐步创建自己的品牌、自己的销售网络,能够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然而,熟悉贸易的人都知道,外贸和内贸的做法是两张皮,做外贸的企业只需要懂得加工制造,做内贸的企业则必须考虑销售渠道等方面。

东莞市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郑耀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4年前我们是加工制造企业,做代工,10年前开始走品牌之路,因为没有弄清产品定位和销售渠道,经历了5年的痛苦期。如今我们在全国有4300多家分店。从外贸到内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中百仓储超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国勤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以往外博会我们都不参加,因为我们是销售渠道终端,要有账期,需要退货,要求多品种小批量,外贸加工企业习惯接品种少、数量多的大单,薄利多销可以,但要一手钱一手货。此次加博会上,整个采购模式发生很大变化,给我们很大的机会。我们也下决心改变以往联营或做柜台等粗放模式,直接采购,并在产品上体现差异化,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

首届加博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1325家加工贸易企业参展,5000多家采购企业的近万名专业采购商到会采购,展出面积7.6万平方米。

参展企业来自家电电子、家居用品、文体玩具、服装鞋帽、饰品礼品、食品饮品等六大行业,展品多为加工贸易企业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生产的时尚、高端消费品,涵盖了生活消费品的各个方面。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加博会论坛期间表示,发展加工贸易符合中国国情,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加工贸易仍将是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重要方式。

“以前外贸企业做来料加工做得再好,国内也不认识,只有在国内把品牌做好了,让大家认识了,内贸市场才能打开。因此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同时开拓,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双向开拓能力的龙头民营企业。”商务部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国雄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就地修炼,

不做换出去那只鸟

“我的口号是就地修炼,转型不转行。”东莞台商的代表,大麦客商贸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叶春荣说。

几年前,金融危机爆发之际,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腾笼换鸟”的政策,即把那些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请出去,把高附加值的企业请进来,这曾经引发了大批东莞加工企业的恐慌,担心自己成为被政府换出去的那只鸟。

“珠三角企业替别人生产了很多品牌,自己的品牌却没有很好地发展,”黄国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珠三角整体实力不比长三角差。如果能够把品牌再做好,经济实力就不一样了,所以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是其发展的关键时刻。”

叶春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台商大部分中小企业习惯接单外销,自己做品牌很难,不熟悉通路的话也可能自己会做倒掉。现在台商以前外销的商品放在大麦客对内地市场销售,消费者不用花高价去国外购买同等质量的商品,生产商因为减少商品的通路剥削及有大麦客居中保障,也能够多赚点钱,这种合作是多赢的。”原来有一家皮包生产企业为香港某著名品牌代工,每只售价2800港元。厂家不甘心中间利润大多让品牌公司赚去,于是打造自己的品牌,但是两年多都推不出来,如今打大麦客的牌子,定价588元,一天可以卖60个。

东莞的做法引来很多兄弟省市的观摩。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黄谋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东莞市承办加博会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免费提供展位对企业很有吸引力,湖北来了23家参展企业,湖南来了40多家,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以后中部地区企业会来得更多。”

 

制造业目标不变

“世界工厂”地位不会变

在困难的经济形势下,政府不能再仅是搭台者,要做贴心的服务者才能让企业活下来、留下来。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东莞企业效益两极分化严重,大企业的增长率平均高达57%,但是小企业下降非常严重。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制造业的总体目标不变,东莞‘世界工厂’的地位就不会变。”

中国超市联合采购交易联席会议秘书长顾国建认为,政府应该从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出口转内销。东莞做到了。

目前,东莞市政府已经拿出20亿元启动“科技东莞”,还设立了10亿元的加工贸易扶持专项资金,并准备提供自主创新品牌补贴,特别是对于那些获得中国名牌、广东名牌、东莞名牌的企业都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引导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

此外,为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转型升级现场会放在了东莞召开。东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方见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帮企业转型升级,东莞出台了诸多配套政策,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内销对接平台,使得贸易结构、品牌效应、国内销售、注册专利、员工培训、劳动结构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目前,东莞出台了“1+10”(“1”指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的政策,“10”指10项具体配套措施)的政策,搭建了技术创新平台、内销对接平台、政府与企业对接平台等。东莞市政府相关部门每隔两个月都要召开政企联络会议。此外,东莞市有关部门还出台集中担保政策,为企业“先销后税”集中担保向银行开具保函提供反担保。在这些政策呵护下,去年12月以来,东莞有12家转型升级企业被商务部认定为示范企业,49家被广东省政府认定为示范企业,68家被东莞认定为示范企业。

转型升级,知易行难。但东莞已在路上。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51 6536349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15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