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举行“恐龙+文旅”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 助力黔江文旅开启新篇章

“重庆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我们国家古生物学研究近年来的一个重大发现,我们在现场可以看见化石保存的数量非常多,化石非常的精美,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4月21日,在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文化旅游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主导的重庆黔江“恐龙+文旅”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从挖掘现场初步观察看,门类也比较全,这些门类潜在的科研价值是巨大的。相信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未来会成为我们国家恐龙古生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重庆黔江区举行的这次学术交流会,来自我国恐龙研究领域、文旅产业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众多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黔江恐龙化石的学术价值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本次交流会基于对“恐龙+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刻理解,分设现场考察、学术价值研讨、学术交流等环节。通过实地考察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发掘现场,与会者亲身体验了黔江恐龙化石的景象,感受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重庆古生物研究院副院长代辉在学术价值研讨会上作了黔江恐龙化石保护与研究成果汇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为首的古生物专家们围绕黔江恐龙化石的学术价值、保护方法、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由徐星院士发布了黔江恐龙化石学术价值成果。

11.png

在交流会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晓龙等专家,围绕“恐龙+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命题,分享前沿理念、解读实践路径。通过分享成功案例、探讨合作模式,共同为黔江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学术交流既有科学精神的碰撞,又有产业思维的激荡,为黔江推动“恐龙+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和“路线图”。据了解,近年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古生物化石资源纳入重要保护体系,通过多种举措推动重庆从“古生物资源大区”迈向“古生物研究高地”,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黔江恐龙化石作为重大成果之一,是目前西南地区唯一的白垩纪恐龙化石集中埋藏地,也是西南地区目前已发现年代最晚的恐龙化石。

2018年以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持续开展黔江正阳恐龙化石调查及保护研究工作。目前已发现2个主要化石富集层位(最大厚度达12m)、400余个化石发现点和5个化石富集区,化石分布范围5.7km2,资源富集区面积达0.8km2,化石资源规模大、数量多。

22.png

黔江恐龙化石呈现了特有的属种,代表西南地区独特的生物群面貌;有望命名多个新的恐龙属种,建立新的恐龙动物群,填补西南地区白垩纪恐龙研究空白。同时,黔江正阳盆地兼具地层学、沉积学、埋藏学、古气候学及古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潜力,具有区域和国际对比意义,对探讨白垩纪恐龙与环境协同演化具有重要价值。除了显著的科研价值,黔江恐龙化石的科普文旅潜力也十分突出。化石集中分布于正阳新城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结合周边地区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达到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标准。通过串联城市大峡谷、濯水古镇等景区,可形成“恐龙IP+生态文旅”引流品牌。黔江山水钟灵毓秀,地质遗迹丰富多元。当前,黔江正处于建设“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期,“恐龙+文旅”既是黔江区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今年6月,重庆黔江将迎来高铁时代。随着高铁的开通,黔江的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成为连接周边省市的重要枢纽,这将为黔江的文旅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黔江区将充分利用这一交通优势,以“恐龙+文旅”为突破口,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早年,通过黔江恐龙化石的发现,更正了该地层属于第三纪“东湖群”的错误认识,重新确认为中生代地层,并以发现地命名为正阳组,如今,黔江正阳恐龙化石价值已获得了国内权威专家组的认可,是极具辨识度和文旅开发价值的珍贵资源。

重庆黔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黔江将深耕“龙”文章,打造恐龙遗址公园、探秘馆、博物馆、主题酒店和文化创意产业园,构建“科研+科普+研学+旅游”四位一体开发格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恐龙文旅胜地。(文戈 晓峰 摄影 杨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