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挖笋忙,山下加工旺”!
4月14日,在重庆秀山县隘口镇的山坡竹林间,村民们正忙碌地挖掘刚出土的春笋,山下竹笋加工厂,工人们正将一筐筐鲜嫩的竹笋分拣、蒸煮、切片、烘干,一股股浓郁的竹香味扑鼻而来。
“竹笋加工是我们强村公司谋划的第一个生产项目,现在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我们最有干劲的时候。”
隘口强隘业公司总经理宗兵说,“工厂现在主要是生产玉兰片和楼梯笋,实行订单化生产模式,干竹笋销路长期稳定,我们需要大量的鲜笋货源。鲜笋收购价格根据市场变动而调整,前期为了鼓励并发动村民挖笋,我们的收购价格是1.4元每斤(去壳),每天平均可收鲜笋4万斤左右。”
这些天,前来送鲜笋的村民络绎不绝。“以前挖笋,就为了自家吃或送人,有时也晒干一些,现在挖的笋可以卖给强村公司,我一天挖两个小时,能挖200多斤,挖了4天,我已经赚了1000多元了。”村民王宗诚笑着说道。
据了解,隘口镇及周边竹产资源丰富,竹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长期以来,村民们只是自发自采自食,竹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如何让这漫山遍野的竹笋从“山疙瘩”变成“金疙瘩”?隘口镇党委政府领导有了新思路。
盘活村集体闲置厂房,通过在闲置厂房基础上建设竹笋加工厂,精准盘活闲置厂房3个3300余平方米,让“沉睡资源”变成“活资产”,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唤醒生态资源,强村公司找准“立竹优势,做竹文章”的发展思路,唤醒镇域竹笋面积1.2万亩,辐射周边地区竹笋面积10万亩,撬开了集体经济增收的“阀门”,蹚出了产业振兴“蝶变路”。
隘口镇镇长龙军介绍,竹笋属于季节性产物,只在春季忙碌,但竹笋加工厂会一年四季机器轰鸣,分季节加工茶叶、竹笋、银花、黄精、黄柏等,这里的老百姓也会常年有活干,现在工厂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人在这做事,最少时也有20-30人,解决了很大的就业问题。
今年是隘口镇竹笋加工的第一年。竹笋加工厂预计年收购鲜笋300万斤,产出笋干20万斤;年产值约600万元,利润60万元,隘口镇11个村社村集体收益约4万元,直接带动务工就业100余人,有效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杠杆”。
“近年来,我镇紧扣‘集体创收、农民增收’目标,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打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联合体,成立由11个村社联合组建的‘强村富民公司’,形成抱团式发展。通过职业经理人操盘,因地制宜确定运营项目,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闯出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径’。”
重庆秀山县隘口镇党委书记周世前介绍,隘口镇以强村公司为切入点,构建“党建引领+政策赋能+项目支撑+专业操盘+农户受益”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引进湖南一家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竹笋加工厂,强村公司负责厂房建设与设备采购,湖南公司负责技术指导与销售,将不起眼的“小竹笋”变成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
周世前书记表示,隘口镇竹笋加工厂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三重效益”的协同增长,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不仅让村民通过挖竹笋卖竹笋得到了一笔不错的收入,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带动村民务工增收2万元以上,有效激活了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竹笋加工还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真正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强村富民的金山银山。
一根竹笋撬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隘口镇将继续加大对竹笋产业的支持力度,在竹笋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足功夫,把竹笋产业打造成为强村富民的增收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就业增收,共享生态红利。(李伟丽、温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