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谋划实施‘五十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产业增效、村庄增靓、乡风增善’农村‘三增’行动,全面建设具有秀山特色的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
4月1日,重庆秀山县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县农业农村委主任、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白开锋介绍,秀山县在产业增效上,重点聚焦中药材、茶叶等“一主两辅”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一主两辅”强链补链、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能级提升、特色农产品出山出海“三大行动”,投用武陵山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城郊农产品加工园、精制茶生产线等重点项目,推动建成茶叶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中药材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和百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
开展村庄增靓行动,深入实施“十镇领航、百村示范、千院和美”三大行动,聚力打造1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片、推动建设引领镇1个、先行村8个、推进村60个。
推崇乡风增善,以实施以党建为引领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广“院落微治理”、“和事堂”基层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等新型治理模式,聚力培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乡村文明新气象。
各地产业管护有力,发展信心十足。秀山县委副书记、县长谭雪峰深入岑溪乡桂林村,中平乡八排村、贵落村和雅江镇江西村、桂坪村等地,走进产业基地,查看产业长势,听取情况介绍,全面了解岑溪乡、中平乡、雅江镇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情况,谭雪峰肯定了三个乡镇抓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他指出,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增收的保障。三个乡镇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油茶、中药材和果蔬等产业,守牢了群众“钱袋子”,实现了产业增收有基础,群众增收有渠道。为深化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谭雪峰在此次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强调,要把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工作的主体,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围绕产业增效、村庄增靓、乡风增善“三增”行动,加大产业培育、强化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秀山县委书记马文森率在岑溪乡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时指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是基础,长期保持和管理才是关键,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让村民成为人居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守护者,促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在岑溪乡和平村,马文森沿着村道边走边看,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走访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和平村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和平村关于“村庄增靓”的做法表示肯定。
在新桥村梁桥组基层治理示范点,马文森充分肯定了该示范点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与成功经验。他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要善于总结提炼院落治理等基层治理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岑溪辨识度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和平村山银花、油茶套种基地,马文森听取了岑溪乡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实地察看了油茶、山银花长势,并与基地负责人亲切交流。他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坚持把“产业增效”放在农村“三增”行动的首要位置,以“五化引领”牵引带动“一主两辅”等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科技支撑与技术培训,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山银花、油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要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用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有效解决季节性用工荒等问题,切实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文戈 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