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以后我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搞建设,再也不担心违法用地了。”重庆牧堂纯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邓代红难掩激动之情。7月10日,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牧堂纯农业竞得铜梁区太平镇垣楼村九组的3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面积9.4亩,总价款363万元。
铜梁区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国家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多重政策叠加,在促进农村产业提升、农地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去年以来,铜梁区按照“先试点、再铺开”的思路,优先选择资源禀赋优越、交通设施便利、入市意愿较高的镇街试点,深挖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加大入市地块包装策划,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有效衔接入市供需双方需求,健全完善入市配套政策,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试点以来,铜梁区累计实现入市地块5宗、70亩,总成交金额2311.17万元,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政府搭台唱戏,项目推进“加速度”
试点以来,铜梁区制定印发了2000余份入市指导手册,面向镇街、村社农民集体、涉农企业进行政策宣讲百余次,切实扩大入市政策知晓面。
据了解,牧堂纯公司于2019年在太平镇垣楼村九组选址投资农村产业项目,因当时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导致项目迟迟没有落地。
铜梁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在第一时间得知企业用地需求后,主动上门宣讲入市政策,告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责,同样具有抵押融资、二级市场转让等权能。“我们在进行入市政策宣传时,首先就是告知企业有合法用地手续的重要性,通过入市取得的土地可以进行合法建设,取得不动产权证,有效形成企业资产,并且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在使用权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权益利用科负责人倪波顺表示,我们就是为企业服务的“店小二”,主动解决企业用地难题。
试点以来,铜梁区出台了入市管理办法、入市交易实施流程、收益分配办法等多项配套政策,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参与、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实施”的入市模式。
太平镇政府第一时间成立入市工作专班,镇长亲自牵头负责为项目落地按下“加速键”,该项目从启动到最终成交仅用了3个月时间。
太平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孔令全表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企业多方共赢的好事,我们镇政府将利用好这次宝贵的改革机会,壮大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聚焦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活起来”
铜梁区从前期的入市宣传、政策解释到村庄规划编制、土地确权、入市土地价格确定、入市交易方案编制、收益分配方案确定等各个环节,均严格遵循村民自治制度,经过“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决策程序并公示,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同时,为解决村民外出务工不能及时参会的问题,通过微信、短信等手段,采取“线上文书表决+线下现场会议”的方式,充分保障农民主体权益。
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铜梁区坚持村庄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用地需求,严格筛选入市项目业态,形成以本地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融合生态链,助推农村产业迭代升级。
太平镇距离铜梁城区仅5公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铜梁重要的农产品采摘、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牧堂纯公司本次竞得的土地拟用于建设智慧农业、研学体验、观光旅游、产销展示中心等设施,并结合周边流转的约1000亩土地,打造集体验、观光、研学和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项目,其中,产品展销中心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用。项目年产值约8000万元,可提供本地50余人就业岗位,当地村民不仅可以一次性分得可观收益,还有机会在自家门口实现就业。
系统集成改革,美丽乡村“亮起来”
在推进入市试点过程中,铜梁区还坚持优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大力挖掘闲置、废弃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目前已梳理筛选出存量建设用地181宗、633亩。结合产业发展定位和市场主体需求,优先推出区位优势好、配套设施好、市场关注度高、入市意愿强的地块,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铜梁区还积极联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任务,将入市收益纳入农村三资管理范畴,导入社会资本开展市场化运营管理,增强农民集体收益资金“造血”功能。
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罗凯表示,下一步,将结合铜梁区实际,坚守改革底线、大胆创新探索,坚持规划引领和用途管制,绘好“国土空间一张图”;加大存量挖掘和项目实施,下好入市工作“一盘棋”;解决企业用地难,抓好要素保障“一条线”;做好供后服务,唱好惠民利企“一台戏”。持续推进入市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助推全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石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