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生态资源,是彭水最大的优势;环境保护,是彭水最大的责任;绿色发展,是彭水最大的机遇。拥有绿水青山的彭水,如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
“太极水”生产线 彭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彭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用心呵护好山好水好风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向外推介“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崛起之路:
千家万户种红薯,年加工苕粉2.5万吨,年产值达5.6亿元,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
布局大健康产业,生产“太极水”,年产值达5亿元,一罐水撬动了大工业;
发展生态旅游业,致力文旅融合,昔日的穷山沟变身大景区,成为“聚宝盆”。
观念一变天地宽——而今的彭水,生态环境越来越美,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2021·第十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 廖唯 摄
绿色转型谋新路 “绿产业”替代“黑产业”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彭水,乌江纵贯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最真实的写照。多年来,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指标在渝东南地区排名垫底。
经济上,以土豆、红薯、玉米为代表的“三大坨”一度占据这个传统农业大县的“半壁江山”。税收上,全县则呈现出煤矿产业“一家独大”的局面。
对彼时的彭水而言,依靠“黑产业”已非长久之计——煤炭开采虽仍有短期效益,但却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加之产业已在当地持续了数十年之久,资源枯竭“独煤难支”的状况日趋突显。
2013年,彭水县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审时度势、审慎调研后,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决定“弃煤启美”,关闭全县所有煤矿。不仅如此,彭水还紧急叫停了存在环保风险的氟化工项目。
在短时间内砍掉原有产业支柱,并果断下马一个能够新增年利税79亿元的工业项目,对于一个年经济总量不足百亿元,尚顶着“国贫县”帽子的小县而言,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破立并举,彭水一边全面关闭以煤矿为代表的污染型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一边着眼生态强基础、谋出路、要效益。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土绿化工程和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如今,彭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50天以上,境内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呈现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秀美景象,被联合国环境基金会评为“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彭水的绿色崛起积蓄起强大的动能。
苗绣培训 廖唯 摄
生态农业夯基础 “小红薯”长成“大产业”
近期,正值红薯成熟黄金时节。苗乡田间地头人头攒动,众多彭水人忙着采挖红薯,迎来又一个丰年。
彭水大山大水,气候温润,空气清新,属典型的农业大县。同时,水利资源丰富、电力供给充沛、立体气候明显、水陆交通便捷,对红薯种植、加工、销售十分有利。彭水人以红薯为原材料,制作的晶丝苕粉有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山中珍宝”。
近年来,彭水着眼市场需求,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持之以恒做强做优红薯产业,以建设“中华薯业强县”为目标,将红薯作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打造,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协会管理模式,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引导薯农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促进红薯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布局生产。
在彭水县委、县政府的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投入、高质量创新下,“小红薯”在彭水逐渐长成了“大产业”。
目前,全县种植红薯面积30多万亩,规模生产基地22个,辐射带动8.7万余户种植,发展晶丝苕粉生产加工主体28家、生产作坊200余家,年加工苕粉2.5万吨,主要产品包括淀粉、粉丝、苕块、方便粉丝等,远销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5.6亿元,带动贫困户6000余户20000余人脱贫增收。
下一步,彭水将开展红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进一步提高红薯产业质量和效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县红薯产业,促进优质红薯种植、加工、销售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现有3家企业进园区的基础上,再发展引进更多大企业入驻园区,让“彭水苕粉”的品牌越叫越响,驰名世界。
成就了“大产业”的“小红薯”,只是彭水生态农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彭水把生态农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烤烟、畜禽养殖及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模式向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以及农旅融合发展转型,做到了每村均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红薯全产业链年收入达5.6亿元,烤烟产业年收入达5亿元,畜牧业年收入达17亿元。中药材、食用菌、中蜂等特色种植养殖业亦齐头并进,加速发展。
乌江画廊万足段 廖唯 摄
生态工业强支撑 “不老泉”滋养千万家
今年的“6·18”,各大电商平台的“不老泉食品官方旗舰店”大力促销,市面零售价通常在6元-8元/罐的“不老泉”太极水,降价促销引来网民抢购。 “口感好,味甘甜,醒酒特别快,我都是10箱10箱买。”“家里虽然有直饮水,但还是喜欢这个水的口感!这个价,值!”……高品质的“不老泉”水,受到绝大多数消费者好评。
网络热销的同时,位于彭水的重庆阿依达太极泉水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阿依达”)的生产场景也是热火朝天。车间里,年产能亿罐的生产线“火力全开”,应对刚到来的销售旺季。仓库门口,一辆辆叉车穿梭往复,将成品装车运出彭水销往全国各地。
“不老泉”的水源地位于彭水县乔梓乡长寿村。这里地处武陵山腹地,深藏崇山峻岭之中,自然环境一直都保持着原始天然的状态。
2014年8月,随着阿依达的进驻,长寿村的绿水青山逐渐显现出金山银山的本色——滋养了长寿村万年的山泉水,开始淌出真金白银。
阿依达在彭水投建以来,斥资2亿元建成了全自动高速罐装水生产线,年产能超1亿罐,年产值可达5亿元;还建成了年产能3000万桶,年产值可达10亿元的桶装水生产线。迄今,已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纳税超过1.15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
生态工业的崛起,也直接反哺了当地村民。阿依达投资7000万元,流转了长寿村水源地周边近1万亩土地。农户土地流转后,一部分成为公司员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先后招聘100多名当地村民进企业,临时用工超过15000人次,其中贫困户务工达7500人次以上,占总次数的50%以上。
以“不老泉”太极水为引领,彭水生态工业近年来加速崛起,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县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优化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举,瞄准健康、绿色、生态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健康食品、清洁能源、特色轻工等产业,积极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和项目,推动生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太极“不老泉”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生态工业对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65.1%。
文旅融合促发展 靠生态锻造“金饭碗”
生态旅游能够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是公认的朝阳产业。
绿水青山孕育了彭水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赋予了彭水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彭水依托“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先后打造出蚩尤九黎城、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郁山古镇五大精品景区。其中,蚩尤九黎城、摩围山、乌江画廊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阿依河跻身国家5A级景区。
随着各大景区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彭水成为名声大振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众多当地群众纷纷搭上“旅游车”,驶向小康路。
“这是我们苗族的传统刺绣方法,你可以上手试试……”近日,在蚩尤九黎城内的绣楼里,绣娘邱芳为赞口不绝的游客当起了讲解员。
邱芳曾是普子镇建卡贫困户。2018年,她来到彭水荣玉民族服装厂培训学校学习苗绣,在学成后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成为蚩尤九黎城绣楼的绣娘,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逐渐摆脱了贫困。
和邱芳一样,近年来彭水吃上“旅游饭”的群众越来越多。彭水依托各大景区,以增强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生动力,提高“造血”能力为根本,高水平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围绕旅游业,大力支持群众开办农家乐、吸纳就业、发展种植养殖,不断提高百姓收入。
如今,在各大景区的影响下,景区周边宾馆、农家乐、餐馆、特色商品店、农副产品等商业接待人次逐年增长。以阿依河景区为例,该景区与周边36家农家乐签订了合作协议,有效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经济收入,让1000多名从事餐饮和旅馆住宿业务的人员稳定增收。
2012年以来,彭水旅游接待人次增长10倍,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5倍,旅游从无到有成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形成了1个5A级、3个4A级、3个3A级旅游品牌格局,获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夏一仁 张亚飞 彭光灿 刘茂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