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双轨机制,宁波让“沉睡”资金变流动“绿色银行”

4月21日,一场“‘公益损害赔偿+普惠式兑付’合作机制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暨纪念‘世界地球日’公益赔偿金认购生态产品、助力乡村生态共富活动”在宁波横街镇举办。

11.png

活动现场 摄/蔡迪

活动现场,海曙区人民政府、区检察院、区法院与宁波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代表共同签署框架协议,这也是宁波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司法、市场三方携手,让“沉睡”资金变流动“绿色银行”,用于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

宁波海曙区森林覆盖率达49.8%,拥有四明山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它山堰古水利工程等生态瑰宝,但生态资源长期面临“难计量、难交易、难变现”困境。2024年,海曙区检察院在办理10余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时发现,大量公益损害赔偿金因修复条件限制滞留在专用账户,生态效益未能充分释放。

为此,海曙区检察院联合海曙区法院、宁波产权交易中心、宁波市环科院等单位进行三个月的专项调研,最终形成“替代性修复+普惠式兑付”双轨机制。

22.png

海曙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练节晁致辞 摄/蔡迪

海曙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练节晁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此次签约活动的发起方,海曙区检察院大胆探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模式,积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开辟一条崭新道路。

两份生态产品交易协议在当日同步敲定——横街镇大雷村2000余吨竹林碳汇与龙观乡土壤肥力提升项目,通过公益损害赔偿金认购实现“生态价值”向“共富动能”的转化。

“作为拥有全国单片面积最大的竹林的乡镇,横街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近年来以竹笋、竹山、竹子、竹海、竹空气五个维度入手做好‘五竹共富 ’文章。”横街镇农办负责人表示,此次认购交易也是该镇首笔竹林碳汇交易让竹空气也能产生经济效益,按照大雷村9000多亩竹林来算,全部交易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30万元。

从竹林摇曳的横街到阡陌纵横的龙观,公益诉讼赔偿金正化作滋养绿水青山的甘霖,司法保护的刚性约束与生态经济的柔性激励在此交汇,铺就一条生态司法护航绿色共富的康庄大道。

“从个案探索到机制创新,从单一修复到系统治理,我们正在走出一条具有海曙特色的生态司法保护之路。”海曙区政府领导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下一步海曙区将全力推动“公益损害赔偿+普惠式兑付”机制的扩面升级,联合司法机关完善制度设计,推动赔偿标准科学化、兑付流程规范化。同时全面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公益损害赔偿金真正用到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公益事业中。(虞诗君 陈添 黄扬)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