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商事纠纷调解,浙江宁波基层治理“法治+温度”实践样本

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征程中,宁波市始终致力于深化新时代 “枫桥经验”,全力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向纵深发展。近日,宁波市阳光商事纠纷调解中心成功攻克一起持续两年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在调解团队的精心斡旋下,双方当事人摒弃前嫌,不仅化解了过往矛盾,更以相互理解、携手共进的“双向奔赴”开启合作新篇,为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再添典型范例。

1.jpg

2019年初,宁波的周女士夫妇投身早教行业,在宁波市江北区租赁了梅女士的商铺,租约5年,每年租金15万,且每年上涨5%。早教机构开张后,一开始生意红火,短短一年内发展到绍兴、杭州等地。2020年初,疫情使学生不能到现场授课,直接导致生源锐减,经营陷入困境,进而引起拖欠180622元房租及物业费,时间长达两年,另外还拖欠了5年租约后实际继续租赁了一年的租金79200元。原告梅女士在多次沟通无果后,无奈于2024年底向江北区法院提起诉讼,并依法申请财产保全,冻结了周女士夫妇公司账户上学生家长刚刚存进来的5.7万学费。

2025年3月,案件移交至江北区法院特邀调解机构宁波阳光商事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团队迅速介入,发现该案情很复杂:一是需法院对被告银行账户进行解冻,存在周女士不履行的风险;二是周女士早教机构的法人是其公公,老人已于2024年离世,签署租赁合同的是周女士夫妇以及其早教机构,因此需要将周女士公公先撤出诉讼;三是5年租约到期后,并没有续签租赁合同,但是实际周女士实际继续使用了一年时间,租金也未支付。

根据“先打开原告心结”的原则,阳光调解主管徐香元联系梅女士并上门拜访,专业赋予调解以权威说服力,信任赋予调解以柔性亲和力。拿到原告的“授权”,徐香元马不停蹄,连夜赶到周女士的公司协商。第二天下午,调解方案确定并现场签署:1、对于合同期内所欠的18万多款项,先向法院申请解冻周女士公司账户,其冻结的5.7万元当天就支付给梅女士,在这基础上周女士体现诚意,再支付1.4万,剩余部分周女士在半年内履行完毕;2、鉴于周边商铺租金下降、最近年度没签续租却实际租赁的事实,对于合同期外的一年房租,梅女士同意按照一年7.9万收取租金,该款项分期在两年内付清。 3、周女士的早教机构继续租赁梅女士商铺3年,每年租金约定下调为7.9万元。

2.jpg

江北法院洪塘法庭陈庭长高度重视这个调解案件,亲自督办了从解冻到划转5.7万款项,当7.1万首笔调解租金转到梅女士的账户后,调解室里响起了清脆而又有力的掌声。

这场纠纷的化解,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宁波社会治理的多维创新。法理与情理的平衡术:徐香元以法律为框架划定底线,以共情为纽带软化对立,既避免“和稀泥”式妥协,又让当事人在规则内达成共识。多方协同的破局力:从法院高效解冻、调解机构精准斡旋,到当事人理性互谅,形成“司法+社会”的协同闭环,展现多元解纷机制的实操效能。民生关怀的温度感:疫情后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在此案中具象化,调解结果既保障房东权益,又为早教机构保留存续希望,诠释法治对民生的托举。

在宁波,此类案例绝非孤本。宁波市司法局近年来通过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调解网络、孵化专业调解组织、培育“法理人情兼备” 的调解员队伍,将大量纠纷化解于诉前。阳光调解中心更以本案为范本,提炼“分层沟通—利益重构—司法确认”的标准化流程,推动调解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正如周女士在感谢信中所言:“调解员是法律与人心的桥梁。”这座桥梁上,每一次握手言和的瞬间,都凝聚着社会治理的智慧;每一份和解协议的签署,都在为城市注入信任与温度。当无数这样的微光汇聚,终将照亮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书写法治与善治交融的时代答卷。(吉七林 张淼)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