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宁波余姚市因为一场“破纪录”的无人机灯光秀备受关注。
夜幕降临,千余架无人机从姚江畔起飞,串联起这座古城的人文历史与智能时代的科技美学,创造了古城的新貌。
余姚是王阳明的故乡,有“阳明故里”之称,诞生了黄宗羲、蒋梦麟、沈君山等历史名人。这里还是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
今天的余姚,已经是十足的经济网红城市。2023年,余姚以151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列浙江省第4,县域经济竞争力位列全国第9。
经过多年发展,余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内首批“工业强市”。数据统计,余姚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包括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7家,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数达872家、位居浙江省第六位,累计14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这座城市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余姚在智能化产业的布局正加速推进。
2024年1月初,特斯联华东总部落地余姚中意宁波生态园,光智资本与余姚舜工集团、阳明基金设立数十亿元人民币产业基金。2023年12月20日,中意宁波生态园数字经济产业直播基地正式启动;同年9月,占地200亩、总投资约25亿元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包覆材料项目落地,成为继容百锂电池后,余姚市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补链”的又一重大布局;2023年1-8月,余姚市新增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额达到404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浪潮逐渐下沉,县域经济的数智化转型越来越成为数字经济的主战场。余姚如何驶入数字经济的快车道?数字经济向县域下沉是否会释放更多市场潜能?
数字化下沉,县域经济需求强劲
纵观我国宏观经济格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直观反映了国家经济状况。在县域经济数智化转型的进程中,余姚发力已久。
2011年,浙江省政府与国家工信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同年,宁波市政府提出《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要求。
余姚也顺应时代趋势,积极响应浙江省和宁波市的政策号召,编制了《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寻找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合伙人”
对于余姚而言,建设智慧城市背后,更深远的一重意义是,能够推动一场城市级别的产业智能化升级。在余姚城市智能化升级过程中,中意宁波生态园是重要载体。
2015年,中意宁波生态园正式落地,为余姚整体智能化进程按下了加速键。目前,园区已形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数字经济三大重点产业。其中,“数字经济创新提质”更是浙江省的“一号发展工程”。
2023年,中意宁波生态园引入一家关键企业:特斯联。特斯联的到来,为该园区,甚至整个余姚的智能化进程落下了关键一子。
2023年2月,特斯联与浙江省余姚市中意宁波生态园达成全面合作;2024年1月,特斯联华东区总部落地余姚。特斯联将为余姚发展智算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建设智慧园区,推动余姚城市智慧产业的发展。
签约中,特斯联就将产业、生态能力带入园区。从签约的众多企业中,如:思必驰、思美遥望、上海千机、上海易行时代动力、360鲁大师控股、上海众帅机器人、东阳利维能新能源等,能看出,未来将形成以AIoT+多应用场景的可行性产业生态,加速数字经济、智能产业的直接落地。
本次签约,特斯联旗下的光智资本设立了数十亿元的新产业基金。该基金能够将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进行再分配,并围绕特斯联所在的AIoT行业展开资本化运作,满足城市产业布局、产业孵化和产业集聚的需求。
据介绍,伴随特斯联AI CITY在多座城市落地,特斯联逐渐形成一套“产业赋能运营-运营赋能金融-金融赋能生态-生态赋能产业”的商业模式。基于这套模式,特斯联的解决方案表现出强大的可落地性,并在多地得到验证。
展望未来,县域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数智化转型,注定是一个需要城市管理者和产业界共同解决的长期课题。此次特斯联和余姚的合作,为此写下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