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县钟宝镇: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菌香漫溢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10月26日,走进镇坪县钟宝镇得胜村的田野间,28座标准化香菇大棚整齐排列,宛如一个个“绿色银行”;棚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养好的菌棒从养菌区转运至出菇棚,熟练地码放在铁架上,部分菌棒已冒出鲜嫩的芽尖,预示着丰收的临近,一派繁忙又充满希望的景象,丰收的气息在忙碌的身影中悄然弥漫——这是钟宝镇以小香菇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2025年4月,村集体瞄准食用菌产业的市场潜力,通过建基地、延链条、带就业,让小小的香菇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大引擎”,托起了千余农户的增收梦。

7c9ca5b3-9fcf-4052-b9dd-d46b5dc043e5.jpg

破局:荒坡换新颜 全链赋能产业兴

“这几亩地种粮食作物收益不高,但种香菇就是‘天然工厂’!”2024年寒冬的村民代表大会上,得胜村支书彭德能指着航拍图上的闲置地块,向村民们描绘产业蓝图。这份构想很快落地:次年,村集体与镇坪县绿源丰农产品加工厂达成合作,首批标准化养菌大棚正式破土动工。

“4月底完成主体建设,8月菌棒入棚,春节前首批鲜菇就能上市!”在彭德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工期节点。如今,这座建在“家门口”的基地已形成全链条作业能力:1条菌棒生产线保障源头供给,8个总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养菌大棚实现科学培育,18个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出菇大棚承接量产,再加上2间风干房、1座110立方米保鲜冷库和1台灭菌锅炉,从菌棒消毒、点种,到日常通风、浇水、增氧养菌,再到采收、烘干、储存,全流程实现标准化操作。

“从菌棒培育到出菇约需五个月,采完第一茬注水续养,能持续采到次年四月。”基地管理员拿着账本算了笔账,基地年产鲜菇可达160余吨,鲜菇每斤售价5元、干菇每斤30元,“县里产业链完善,销路根本不愁,我们只管把好品质关!”目前,基地17万袋菌棒已陆续上架脱袋出菇,为后续联动周边村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95827c60-d3f6-4ed0-b82f-6d47399068b5.jpg

惠民:三重收益稳,家门口圆增收梦

“我年龄大了,出不了远门,现在在基地做零工,一年能干七八个月,能挣2万块钱,日子比以前踏实多了!”60余岁的得胜村易明芳笑着说。香菇基地的建成,不仅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更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实惠。

截至目前,基地已带动本村及周边1500余户群众就业,平均每天有五六名村民在基地务工,从菌棒搬运到菇床管理,简单培训就能上岗。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基地创新推出“土地流转+务工工资+年底分红”的三重收益模式:村民流转土地能拿租金,在基地务工有工资,年底还能参与村集体分红,多渠道保障收入稳定。

58岁的王章华就是“三重收益”的受益者之一。通过基地组织的技术培训,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翻袋、养菌等技能,每月能拿到稳定工资,家里的土地流转后还有租金收入,“以前靠天吃饭,现在跟着基地干,收入有保障,心里更有底了!”

91af4c24-17b5-4c3b-a0c3-32c81534300e.jpg

联动:菌棒传帮带 共富路上齐迈步

得胜村香菇基地的发展,不仅惠及本村村民,更成为带动周边村庄共同致富的“引擎”。考虑到东风村有发展香菇产业的意愿但缺乏菌棒培育基础,基地主动输送2万余个养好的菌棒,同时派出技术员上门指导种植技术,帮助东风村实现“从0到1”的产业突破,让东风村村民既能自主培育香菇,又能自主销售,形成“基地带村、村带农户”的联动发展格局。

这种“共享资源、互助发展”的模式,打破了村庄间的产业壁垒,让香菇产业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也让共富的种子在钟宝镇的田野上生根发芽。

菌香漫溢间,小香菇已成为钟宝镇的“致富宝物”。从得胜村的连片大棚,到东风村的共享菌棒,再到千余农户脸上的笑容,香菇产业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钟宝答卷”。下一步,镇坪县钟宝镇将继续深耕食用菌产业,在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上持续发力,让“小香菇”撑起更大的“致富伞”,帮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屈光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