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坪:科技小院点活产业春水

秦巴山的晨雾还未散尽,镇坪县农科所的院落已渐渐苏醒。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生李红璐和几位药农正蹲在田垄边,对着一簇葛根叶片轻声交谈。院坝里晾晒的黄连散发着淡淡药香,房间里的烧杯与显微镜静立一旁——这座挂着“秦巴中药产业振兴科技小院”牌子的地方,看似农家院落,实则是藏在山坳里的“实验室”。而正是这座小院,点活了“巴山药乡”产业春水的那眼清泉。

11.png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让难题解在根上

10月9日,在镇坪县农科所,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正对“镇坪黄连”“葛根”等道地药材进行基因测序。“我们的科研成果正在为镇坪中药产业建立标准化育苗体系打下基础,同时也通过延伸中药材深加工链条,助力镇坪打造秦巴道地药材品牌。”研究生李红潞介绍说。

过去,镇坪药农们守着漫山的好药材,却常为“看天吃饭”发愁。道地药材品质虽好,种植多凭经验,销售要看行情。

镇坪科技小院的到来,悄然改变了这一切。自2016年中国药科大学在镇坪建立科研平台、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起,师生们便开始扎根这片土地,2024年科技小院正式落地后,这种联结更为紧密——他们把宿舍安在小院二楼,生活与工作都融入了秦巴山水间。药农们发现,地里遇到问题,走上几步就能找到那些戴眼镜的“学生娃”一起商量。

李红璐的课题是野葛规范化种植。她天天带着仪器在田间记录数据,连株距和行距都一丝不苟。起初,有人觉得这个娃娃太较真了。直到按她方法试种的葛根迎来丰收——亩产提高两成,药材成分也更稳定,大家才真正信服。

“以前觉得学问在天上,现在明白了,科技就在咱的田埂间。”看着增收的账本,王大叔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这座小院,像一座桥,稳稳连通了实验室的精密与土地的深厚。

22.png

从“卖原料”到“创产品”,让药材变成“金疙瘩”

倘若小院仅止于帮助种好药材,它或许只是一个出色的技术服务站。但它真正的能量,在于为地里的“苦疙瘩”擦亮了价值,找到了新路。镇坪黄连品质出众,2016年后在中国药科大学技术支持下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但以往多作为原材料低价出售。

小院的师生们动起了心思:“能不能让黄连换个模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他们把小院的操作间当成另一个课堂,反复尝试,终于推动黄连深加工产品落地——2025年6月,陕南首家牙膏厂在镇坪投产,黄连牙膏填补了陕南牙膏生产空白,此外还开发出温润的洗护用品、湿疹膏等多种产品。

攻读中药资源学的刘晨旭,则关注着山间看似寻常的葛花。“古籍记载葛花有解酒护肝之效,我们能不能做一款好喝的饮品?”他和团队查阅典籍、调试配方,最终研发出一种风味清甜、包装雅致的葛根蜜汁饮料。这一研发成果,备受当地企业青睐。

如今,在“科技小院”的技术支持下,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十年来投入的1100万元科研资金与40余项课题研究基础,已推动开发出二十多类健康产品,并促成了中药科创园等产业链项目落地。镇坪县46家企业与58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及4200户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32个中药产业示范村建立。全产业链年带动道地中药材加工贸易达到2.6万吨,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产值超过10亿元,为镇坪的中药产业开拓出更宽广的道路。

育出“带不走的队伍”,让振兴有了“接力棒”

在镇坪乡亲们眼中,小院带来的远不止产值数字的增长。更可贵的是,它像一座苗圃,既让年轻的学识扎进泥土,也为本地培育着未来的力量。

这里实行的“双导师制”别具一格:研究生们既有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指引理论方向,也有县农科所的“土专家”传授田间智慧。大学里的课题,在这里化作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农科所的技术员小张感慨:“以前觉得研究离我们很远,现在一起做实验,才发现地里的经验也是宝贵的学问。”

更让人触动的是,这些年轻的研究生们,把心留在了镇坪的山水之间。他们会帮忙采收药材,会和村里的年轻人交流见闻,会把复杂的数据写成易懂的“田间指南”。村里的小林,原本打算外出务工,受他们的影响,也开始钻研技术,成了合作社的骨干:“原来在家乡,也能脚踏实地做出一番事业。”

截至2024年底,中国药科大学已通过镇坪各类科研平台培养15名硕士研究生,这些年轻人终将奔赴四方,但他们留下的,是一批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是一份被点燃的信心,是这片土地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

夕阳漫过山脊,小院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天际的星子、远村的灯光温柔相接。镇坪的这座小院,仿佛一个生动的注脚,诠释着乡村全面振兴背后那份朴素的诚意:它需要的是俯下身子的倾听,是扎根泥土的陪伴,是让智慧的清流,静静滋养生长的根系。

当书斋里的严谨遇见田野里的经验,当青春的探索对接乡土的需求,改变便在这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悄然发生。这座名为“科技小院”的院落,点活的何止是一方产业,更是人才回归的路、乡村自信的根,为乡土中国注入了绵长而鲜活的生命力。(屈光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