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坪:文化服务如何“烹饪”出共富滋味

在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镇坪县,一场以“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文共体”)为名的社会变革正悄然发生。它如同一次精妙的烹饪,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潜在的群众需求和沉睡的乡土资产汇聚一炉,以创新机制为火候,烹制出一席滋养精神、赋能经济、融合文旅、富裕百姓的“共富佳肴”。

11.png

备料:精准“点单”,摸清群众需求的“底味”

过去,公共文化服务常面临“政府端菜、群众不动筷”的窘境。镇坪改革的第一步,是开展大规模“口味调研”,通过线上线下回收10969份问卷,明确群众最渴望广场舞辅导、少儿艺术启蒙、书法普及和非遗体验等服务。

基于需求,镇坪县图书馆打造7大类41项“点单配送”项目,镇坪县文化馆构建“线上点单、线下配送”体系。曾家镇村民杨周艳说:“像点餐一样选课程,县里老师就来‘家门口’上课了。”“群众点单、机构派单、团队接单”的模式,让文化服务真正转向“以人民为中心”。

掌勺:乡土“主厨”,激活文化传承的“本味”

镇坪发掘并激活了乡土文化能人这一核心力量。通过全县搜寻,1100余名剪纸、刺绣、书法、歌舞等领域的能人被纳入人才库,成为文化服务的“提供者”。

69岁的彭长明从下岗职工变为社区书法班辅导员。他见证学生从握笔到成为“小书法家”的成长,感慨道:“看到娃娃进步,比我自己获奖还高兴。”这些“乡土主厨”以接地气的教学和情感联结,让文化服务扎根基层,焕发烟火气息。

22.png

搭台:盘活“厨房”,打造多元文化“餐厅”

镇坪巧妙“盘活存量”,将闲置办公用房、校舍、门面房等改造为文化空间,新增场馆4300余平方米。塘坊坝社区联合子中心由旧厂房变身文化综合体,日均接待超百人次。

文化空间更突破围墙:月亮岩的废弃观测站成为“星空书屋”,巴山硒院的老宅院化作非遗工坊。文化空间从“活动场所”升级为“生活场景”和“旅游景点”,成为百姓精神家园。

成席:文旅“融合”,烹出发展“鲜味”

镇坪将文化服务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培育的文化社团和品牌活动被植入全县旅游规划。牛郎山杜鹃花节融入“村花舞蹈队”实景演出,年俗文化节设立由村民主导的乡土市集。

村民谭大艳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垫成为畅销文创,年增收近两万元。2024年,镇坪依托文共体打造30余项文旅活动,吸引游客12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5.56%。城关镇竹节溪村将废弃农房改造为“月亮岩民宿体验馆”,形成“住宿+文化+消费”闭环,年收入超20万元。

回味:共享“共富”,凝结发展“甜味”

镇坪的“文化佳肴”最终品出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的“回甘”。村民刘其凤的舞蹈队登上县级舞台,“小书法家”李梦涵传承笔墨艺术,手艺人谭大艳实现增收。

文共体建设通过机制创新,凝聚政府、社会与群众力量,形成“需求引领、资源共享、效能叠加”的良性循环。它证明文化不仅是发展的“配角”,更是驱动共富的核心引擎。

镇坪实践表明:以“群众点单”备需求底味,以“乡土掌勺”激活本味,以“空间再造”打造趣味,以“文旅融合”爆发鲜味,终将凝结为“共同富裕”的回甘。这道佳肴的烹制路径,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文化自信与生活尊严的幸福滋味。(屈光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