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处,秋意正浓。10月11日,走进镇坪县城关镇白坪村稻田,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宛如大地沉稳的呼吸。村民们穿梭于田埂之间,俯身收割,汗水与欢笑交织,与远山白云共同勾勒出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这丰收景象,不仅来自自然的馈赠,更源于一场深刻的农田变革。荣誉墙上,一份份喜报见证着城关镇的蜕变:该镇获评“粮油单产提升成效突出镇”,文彩村被评为“成效突出村”,镇坪县文彩康养生态有限公司负责人冯康林荣获“种植能手”称号。
这些荣誉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城关镇围绕“人、田、耕种方式”系统推进的一场“三变”改革。
文彩村稻旅融合示范区
农人之变:从“单打独斗”到“能人引领”
“过去种地靠祖辈传下来的老经验,如今靠的是科技、新思路和抱团发展。”站在文彩村稻旅融合示范区的田埂上,冯康林俯身查看水稻长势,语气里满是感慨。这位曾在外打拼多年的务工能手,如今已是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新农人”。
2020年,面对老家土地零散、青壮年劳力外流、种地效益低的困境,冯康林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在镇政府精准扶持下,他牵头成立镇坪县文彩康养生态有限公司,集中流转村民土地,大力推广“稻—渔—油”综合种养模式。“从土地协调、农技指导,到富硒大米销售,政府都给了全方位支持。”冯康林介绍,如今他种植的高山富硒稻亩产已突破450公斤,稻田生态养鱼还能为每亩带来近千元的额外收益,真正实现“一块田,多份收入”。
能人引领的“辐射效应”,正在城关镇的田野间持续扩散。
在坪宝村,党支部书记谭仁海带领村民在梯田间开挖“田字沟”、修建“一字型鱼塘”,创新探索“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模式,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在友谊村,党支部书记张超推动“农田变农场”改革,将20余亩零散田块整合打造成“共享农场”,推出“稻田认购”服务,市民认领田块后由村民代管代种,直接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超2000元。
“以前总觉得种田没奔头,如今路走对了,黄土也能变成金!”望着眼前金灿灿的稻田,张超信心满满。
认购会员沉浸式体验水稻收割
田地之变:从“巴掌田”到“连片田”
“过去这些地高一块、低一块,零零散散的,浇水都费劲,只能种点玉米、红薯,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在友谊村完成改造的水田区域,张超指着眼前连片的稻田,感慨不已。
这一改变始于2023年城关镇启动的“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辖区内耕地碎片化、基础设施薄弱、土地产出效益低等问题,城关镇大力推进“旱改水”工程,通过表土剥离、修筑田埂、泡田翻耕、地力培肥等一系列精准举措,将120余亩“跑土、跑水、跑肥”的零散旱地,改造为“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水田。
“小田”变“大田”,不只是耕地面积的整合扩大,更意味着农田布局更规整、灌溉更优化、水资源利用更高效、管理服务更便捷,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这场“硬件升级”,从根本上夯实了耕地基础,守好了群众的“饭碗田”。
截至目前,城关镇已成功打造集中连片百亩以上规模的粮油示范基地4个、示范点9个,形成了显著的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据测算,改造后的水田水稻平均亩产稳定在450公斤以上。今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大至200余亩,预计总产量将达100余吨。随着土地产出能力和稳定性的不断提高,过去无人问津的“巴掌田”“低效地”,如今已成为农民争相耕种、增收在望的“希望田”。
白坪村村民们穿梭于田埂之间收割水稻
耕种之变:从“单一生产”到“多元经营”
面对有限的耕地资源,城关镇积极推动耕种模式创新,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挖掘土地潜力,提升综合效益。
在坪宝村,稻田不仅是粮仓,也是鱼塘。“田字沟+一字型鱼塘”模式,巧妙地将水稻种植与渔业养殖结合。稻花鱼在生长期内,可以为稻田除虫松土,促进水稻根系生长;而鱼的排泄物则为水稻提供了天然的有机肥料。收割期回归鱼塘集中养殖等待上市销售。这种立体种养减少外源肥料投入,生态与经济效应显著。
友谊村则探索农田变场景的新路径。借助当地康养旅游的发展势头,将零散农田打造成“共享农场”,通过“个体认购+村民管理+合作社经营”模式,吸引市民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会员喻女士感叹:“在药香秋韵的友谊山庄小住,一边下田收割,一边欣赏田园秋色,身心都特别舒展。”农田不再仅是生产资料,更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化、创造多元价值的平台。
尽管受地形限制,大型机械应用受限,但城关镇通过统筹资源、应用适宜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在水稻收割期,全镇每日出动脱粒机20余台,组织百余名人员协同作业,确保颗粒归仓。对高山水稻生长特性的精准把握,以及“旱改水”后持续的地力培肥等技术措施,共同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走进城关镇的村庄,整齐的田块、忙碌的“新农人”、多元的业态,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这片曾因“九山半水半分田”而受限的土地,正通过这场深刻的田野焕新,稳稳托起群众的“饭碗田”,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写下充满希望的注脚。(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