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清晨六点半,天边泛起鱼肚白,宁陕县长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营养餐厅的后厨已灯火通明。蒸笼里氤氲着热气,花卷蓬松柔软;灶台上小米粥咕嘟翻滚,西红柿炒蛋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85岁的成国彦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走进餐厅,熟练地打上一碗滑嫩如绸的鸡蛋羹,再配上两个刚出锅的花卷。“两块钱吃饱,儿女在外省心!”他笑着说道,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安心与满足。
餐厅内桌椅整齐,银发老人们三五围坐,谈笑风生。一份份营养均衡的餐食不仅填饱了胃,更温暖了心。而在角落,送餐员张浩正仔细清点保温箱中的盒饭。电动车即将出发,将热腾腾的早餐送往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
这里的餐费实行阶梯式定价:90岁以上免费,80至89岁仅需2元,60岁以上早餐3.5元起,午餐最低5元、晚餐3.5元封顶,四菜一汤荤素搭配,炖肉与时令蔬菜轮番登场。
78岁的退休教师李文学算了一笔账。“自己做饭食材就得十块以上,在这儿两荤两素加汤才5.5元,便宜不说,味道也不输家里。”
更令人动容的是“助老送餐队”的坚持,这支由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和专职人员组成的队伍,日均送餐十余份,穿梭于楼宇之间,爬楼入户,把热饭热菜送到老人手中。家住子午路的胡桂英夫妇感叹:“刮风下雨都没断过,比亲闺女还准时!”一句玩笑话,道出了多少孤寂心灵对陪伴与稳定的渴望。
“周三有清蒸鱼块配菌菇汤,营养丰富又易消化。”厨师柯增祥翻开当天的菜单介绍说,每周菜单都会根据节气变化和老年人身体状况动态调整,还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推出低糖、低盐健康套餐。科学膳食的理念,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吃饱就行”。
推动这一模式落地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专业运营+政策支持”的创新融合。长安社区无偿提供场地,引入专业机构“宁陕县康乐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政府通过监管确保价格低于市场30%以上。党支部书记李碧发桌上那份“供需清单”,记录着老人的需求、企业的可持续性与政府的民生责任,党组织成为连接三方的核心纽带。
与此同时,由老党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定期检查后厨卫生、食材来源与财务明细;志愿者积极参与送餐、陪护、文娱组织,构建起一张“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养老服务体系。这种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让服务不止于“供餐”,更延伸至精神抚慰与社会连接。
自9月22日试营业以来,该中心日均接待超250人次,人气火爆。宁陕县康乐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储婷婷透露:10月起,康复治疗室、书画阅读室、护理室将陆续开放,并试点“养老积分兑换”机制,激励老人参与活动、提升生活质量。
午后,阳光轻柔地洒进娱乐室,十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打扑克、搓麻将,欢声笑语不断。正如服务中心负责人储婷婷所说:“吃饭仅仅是基础,让老人们‘有伴儿’‘有乐儿’,那才是真正的养老。”
近年来,宁陕县以“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打造“1+N”服务网络,以区域中心为支点,辐射多个社区站点,推动服务向乡村延伸。通过“平台+上门”“机构+社区+居家”融合模式,实现养老服务可及、可感、可享。
一顿平价餐,一次上门送饭,一堂康复课……这些看似细微的日常,实则是时代温度的体现。它们汇聚成涓涓细流,浸润着每一位长者的晚年,也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真正照进现实。
在这里,养老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家门口触手可及的温情时光。(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