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清涧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灯火通明。2025年4月29日,首期“清涧的故事”专题课程在此开讲,80余名居民围坐一堂,聆听县委原宣传部部长邓世荣讲述清涧起义的革命往事。这场由中共清涧县委社会工作部打造的流动“夜大学”,以“乡音传乡情、课堂连民心”的创新形式,将红色文化浸润与基层治理实践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径。
县委社会工作部构建“双核驱动・全域联动”组织体系,以流动“夜大学”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微平台”,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治理共促”。基层党组织以文化为媒凝聚思想共识,让居民从家乡厚重的历史底蕴中深刻感悟“社区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为基层治理筑牢精神根基。
“这样的课堂有温度、接地气!”居民们的好评道出了心声。首期课程收集到社区文化建设建议12条,有效破解了城市社区“陌生人社会”困境,形成“以文化人、以情聚人”的治理新场景。这种文化赋能模式与清涧县“彩虹行动”中的紫色文化服务相呼应,共同活跃了社区文化氛围。
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动秀延街道、县委党校、文旅局等部门,组建“本土讲师+乡贤能人+居民骨干”的师资库,根据居民需求定制涵盖文化传承、邻里互助等内容的“菜单式”课程。
课堂更延伸为“议事平台”,居民围绕“传承家乡文化”“共建和美社区”等议题热烈讨论。首期课程后,15名居民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转化为网格信息员、邻里调解员,形成“学习—认同—参与”的治理闭环。这一做法与“五级五长”治理模式深度融合,将治理力量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针对社区居民“工作忙、难集中”的现实问题,课程选址居民小区、文化广场等“微阵地”,以“晚间时段+流动课堂”破解时间、空间限制。
每期课程同步提供“政策咨询、民意收集、矛盾调解”等便民服务,实现“学习充电”与“解决问题”双结合。这种服务模式与清涧县“七色服务”体系一脉相承,将就业帮扶、民生保障等服务下沉到“最后一公里”,让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下一步,清涧县将持续深化这一品牌项目,建立“课程开发—资源整合—效果评估”长效机制,推动其成为政策宣讲的“微课堂”、民意收集的“微平台”、共治共享的“微枢纽”,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涧经验”。(贺波 吴柯苑)